字好书
伽陀二首送了可首座归四明

《伽陀二首送了可首座归四明》

时间: 2025-05-05 10:26:27

诗句

净因曾识楷山东,担板因缘古佛风。

后代儿孙仰孤硬,能超五位见芙蓉。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10:26:27

诗词名称: 伽陀二首送了可首座归四明

作者: 张元干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净因曾识楷山东,担板因缘古佛风。
后代儿孙仰孤硬,能超五位见芙蓉。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了可首座的送别之情。诗人追溯了他们在楷山东的相识,以及了可首座因缘佛教而影响深远的背景。后来的子孙仰望着那份孤独的坚守,能够超越五位(指的是佛教的五个境界),见到如同芙蓉花般的清丽境界。


注释:

  • 净因:指清净的因缘。
  • 楷山东:是一处风景名胜,象征着高洁的品德。
  • 担板:是佛教的一种修行方式。
  • 孤硬:孤独而坚定。
  • 五位:佛教中指的是不同的修行境界。
  • 芙蓉:象征清新脱俗的事物。

典故解析:

“楷山东”与“古佛风”暗示了诗人的修行背景与对佛教的敬仰,意味着诗人与了可首座之间的深厚友谊和共同的信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元干是宋代著名的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对佛教的深刻理解著称。他的作品常常融入对自然的描绘与对人情的细腻观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送别了可首座回归四明山时写的,表达了诗人对其修行生活的敬仰与对未来的祝福,寄托了对佛教信仰的赞美。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邃的思想。首联以“净因曾识楷山东”开头,既是对往昔的追忆,又渗透出一种清净的佛教思想。诗人借助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了可首座的敬重与思念。通过“担板因缘古佛风”的描写,体现了修行的艰辛与对佛教精神的追求。后两句则将目光放在了未来,表现出对后代修行人群的期望与祝福,强调了佛教信仰的延续性。整首诗在意象上营造出一种宁静、超然的氛围,给人以启迪与思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净因曾识楷山东:回忆与了可首座在高洁之地相识,暗示他们的友谊深厚且纯净。
  2. 担板因缘古佛风:强调了修行的艰辛与对佛教传统的传承。
  3. 后代儿孙仰孤硬:后代人仰望着前人的坚定信仰,寓意着对理想与信仰的追求。
  4. 能超五位见芙蓉:表达了希望后人能超越修行的境界,达到清净的理想境界。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净因”与“古佛风”,形成鲜明的对比。
  • 比喻:将理想境界比作“芙蓉”,象征着纯洁与美好。
  • 象征:用“孤硬”来象征信仰与坚持。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佛教信仰的追求和对修行者的敬仰,表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信仰之间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 净因:象征佛教的清净与纯洁。
  • 楷山东:代表了高尚的道德和精神追求。
  • 芙蓉:象征理想境界的美丽与高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该诗的作者是: A. 李白
    B. 张元干
    C. 杜甫
    D. 王维

  2. 诗中提到的“楷山东”象征: A. 财富
    B. 高洁的品德
    C. 战争
    D. 友情

  3. “能够超五位见芙蓉”中的“五位”指的是什么? A. 五个方向
    B. 五种动物
    C. 五个修行境界
    D. 五种植物

答案: 1-B, 2-B, 3-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 《登高》(杜甫):对人生的感慨与思考。

诗词对比:

  • 《送友人》(李白):表现了送别的情感与友谊的深厚。
  • 《早发白帝城》(李白):描绘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的结合。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
  • 《佛教文化与诗歌的结合研究》

相关查询

卖花声 像生花 卖花声 卖花声 暮春感赋 卖花声 冬景 卖花声 卖花声 卖花声 夏闺 卖花声 暮春 卖花声 紫菊有近似墨菊者 卖花声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兑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恐惕 四点底的字 衣字旁的字 电流星散 牛字旁的字 左邻右里 牙字旁的字 碧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几不欲生 掀风作浪 老而益壮 神歌 朽秽 蒙公 黄字旁的字 碎碧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