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9:42: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9:42:54
偶与山僧宿,吟诗坐到明。
夜凉耽月色,秋渴漱泉声。
涧木如竿耸,窗云作片生。
白衣闲自贵,不揖汉公卿。
偶然与山中的僧人共宿,吟诵诗歌直到天明。
夜晚凉爽,沉醉于明月的光辉,
秋天的干渴伴随着泉水的声音。
山涧的树木像竿子一样耸立,窗外的云彩如同片状生长。
穿着白衣的我悠闲自得,不向那些汉朝的公卿们行礼。
在诗中提到的“汉公卿”指的是汉代的高级官员,诗人通过“不揖汉公卿”表现出对世俗名利的超脱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这种态度在唐代文人中很常见,体现了对清高生活的追求。
刘得仁,唐代诗人,生于公元755年,卒于公元805年。其诗歌多描写山水自然,情感真挚,风格清新脱俗。
这首诗写于中秋之夜,诗人选择与山僧共度佳节,表达了对自然和友谊的珍视,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对官场名利的冷漠态度。
这首《中秋宿邓逸人居》以其清新自然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名利的淡泊。诗的开头,通过“偶与山僧宿”引出一个随意的夜晚,诗人和山僧在山中共度良宵,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接着,夜色的凉爽和明月的光辉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悠远的氛围。
“秋渴漱泉声”一句,表现了秋季的干燥与渴望,泉水的声音恰恰成为诗人心灵的慰藉。诗人以“涧木如竿耸,窗云作片生”描绘山涧的景象,形象生动,充满生命力,反映了大自然的美妙与生机。
最后,诗人以“白衣闲自贵,不揖汉公卿”总结全篇,表明自己对于世俗的冷漠态度,表现出一种高洁和超脱的精神追求。这种对名利的淡薄和对自然的热爱,正是唐代文人所追求的理想生活。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对世俗名利的超脱,以及对友谊的珍视。通过宁静的环境,诗人表达了内心的平和与满足,展现了一种理想的生活态度。
这首诗中,诗人和谁共度夜晚?
诗中提到的“秋渴漱泉声”表达了什么情景?
诗人对于名利的态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