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3:52: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3:52:20
听夜泉
唐代:刘得仁
静里层层石,
潺湲到鹤林。
流回出几洞,
源远历千岑。
寒助空山月,
清兼此夜心。
幽人听达曙,
相和藓床吟。
在静谧的夜里,层层叠叠的石头上,
泉水潺潺流动,流向鹤林之中。
泉水流回,涌出几个洞口,
源头悠远,跨越千层山岑。
寒冷的空气助长了空山里的明月,
清澈的水声和我此刻的心情相得益彰。
幽静的人在黎明前听水声,
在苔藓的床上吟唱着和谐的曲调。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鹤林”与“空山月”均描绘出一种宁静、高洁的自然环境,常为文人墨客所推崇,象征隐逸生活的理想状态。隐者在清幽的自然环境中吟唱,反映了道家与诗人对自然的崇尚和对人世纷扰的逃避。
作者介绍:
刘得仁,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作品多描写山水自然和隐逸生活,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在唐代,诗人多倾向于追求宁静的生活,刘得仁的《听夜泉》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当时文人对山水田园的追求与赞美。
《听夜泉》是一首描绘山水夜景的诗,展现了诗人的细腻情感与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全诗以“静”字为开篇,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读者仿佛能感受到夜晚的静谧和泉水的流动。诗中“潺湲到鹤林”的描写,生动地描绘了泉水流向深林的景象,暗示了自然的和谐与清幽。
接着,诗人通过“流回出几洞,源远历千岑”进一步深化了泉水的源头和流动,象征着时间的悠远和生命的延续。寒冷的空气与明亮的月光相互呼应,形成了夜的美丽画面,诗人在此处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也表达了内心的清明与宁静。
最后两句“幽人听达曙,相和藓床吟”则将自然与人的情感结合起来,表现了诗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以及在清晨的第一缕曙光中,吟唱的那份淡泊与超然。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是对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向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传达了诗人对山水田园的赞美以及对隐逸生活的追求。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潺湲”的意思是:
A. 细小的水流声
B. 汹涌的波涛
C. 风声
D. 鸟鸣
“寒助空山月”的意境主要表达了:
A. 寒冷的山中没有月光
B. 月光在寒冷中更加明亮
C. 山中有很多寒冷的水
D. 月光让人感到孤独
诗中“幽人”指的是:
A. 在城市生活的人
B. 隐居于自然的人
C. 游山玩水的人
D. 诗人自己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对比刘得仁的《听夜泉》和王维的《山中与幽人对酌》,两首诗都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但王维的作品更多地渗透了对友情的思考与感悟,而刘得仁则更专注于自然的宁静与自我内心的独白,体现出不同的情感取向和艺术风格。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