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5:26: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5:26:59
幸少林寺应制
作者:宋之问 〔唐代〕
绀宇横天室,回銮指帝休。
曙阴迎日尽,春气抱岩流。
空乐繁行漏,香烟薄彩斿。
玉膏从此泛,仙驭接浮丘。
这首诗描绘了少林寺的宏伟与宁静。诗人首先描绘了寺庙在苍穹下的雄伟,仿佛是帝王的指引。晨曦与阴影交织,春天的气息在山岩间流动。寺中乐声悠扬,香烟袅袅升起,似乎在欣赏这宁静的美好。最后,诗人用“玉膏”与“仙驭”比喻,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境界,仿佛与仙人相接,遨游于浮云之上。
宋之问,字子渊,唐代著名诗人,生于公元649年,卒于公元713年。他以五言绝句和律诗见长,作品多描绘山水风光和人生感悟,风格清新脱俗,富有情致。
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国力强盛、文人风采渐显的时期。诗人宋之问有机会游历少林寺,受到寺庙宁静致远的氛围和春日生机的启发,写下了这首应制诗,以表达对佛教文化的敬仰和对自然美的赞美。
《幸少林寺应制》是一首充满禅意的诗作,诗人以深邃的笔触描绘了少林寺的壮丽与静谧。开头的“绀宇横天室”,便将读者的视野引向了广袤的天空,营造出一种宏大的空间感。回銮指帝休的意象,带来了王权的光辉,也隐含着寺庙在国家文化与精神生活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接下来的“曙阴迎日尽,春气抱岩流”,描绘了晨曦与春日交替的美妙场景,仿佛在提醒人们珍惜每一个瞬间。诗中“香烟薄彩斿”的描写,更是将寺庙的静谧与灵动结合在一起,展示了佛教文化中的宁静与和谐。
最后两句“玉膏从此泛,仙驭接浮丘”,则通过美丽的比喻,展示了一种超脱于世俗的境界。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体现了唐代士人的理想与追求。
整体来看,诗歌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远的意境,反映了作者对少林寺的敬仰之情,同时也传达了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感悟。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表达对少林寺的敬仰与对自然美的赞赏,同时反映出唐代士人对精神追求与理想生活的向往。作品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富有哲理的意境,展示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
诗中的“绀宇”指的是什么颜色?
“回銮指帝休”中的“回銮”指的是:
诗中提到的“玉膏”象征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