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8:28: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8:28:00
朝夕苦遄征,孤魂长自惊。
泛舟依雁渚,投馆听猿鸣。
石发缘溪蔓,林衣扫地轻。
云峰刻不似,苔藓画难成。
露裛千花气,泉和万籁声。
攀幽红处歇,跻险绿中行。
恋切芝兰砌,悲缠松柏茔。
丹心江北死,白发岭南生。
魑魅天边国,穷愁海上城。
劳歌意无限,今日为谁明。
我在朝夕之间为征途而苦,孤魂总是感到惊惧。
泛舟在雁渚旁,听着猿鸣声在馆中回荡。
石头上青苔沿溪蔓延,林间的衣服轻轻扫过地面。
云峰的轮廓刻画得不是那么清晰,苔藓的画面也难以呈现。
露水洗净了千花的香气,泉水和谐了万籁的声音。
在幽静的红花处稍作歇息,向险峻的绿林中攀登。
我对芝兰铺成的台阶恋恋不舍,对松柏掩埋的坟茔感到悲伤。
丹心在江北去世,白发在岭南复生。
魑魅在天边的国家,穷愁在海上的城市。
劳歌的意境无尽,今天又为谁而明朗?
宋之问,唐代诗人,生于盛唐时期,因其诗作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而深邃。他的作品常常流露出对人生的思考与对故土的眷恋。
《发藤州》写于诗人奔波于仕途的背景下,表现了他在征途中的孤独感和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人生的感悟。
《发藤州》是一首典型的抒情诗,表现了诗人在旅途中所感受到的孤独和对自然的热爱。全诗以“朝夕苦遄征”开篇,直接进入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征途的苦闷与无奈。在接下来的描绘中,诗人通过“泛舟依雁渚,投馆听猿鸣”的画面,展现了一种自然的宁静,似乎在苦闷之中找到了片刻的安慰。
接着,诗人通过“石发缘溪蔓,林衣扫地轻”的细腻描写,表现出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随之而来的“云峰刻不似,苔藓画难成”,则反映了诗人对自然景象的观察与思考,令人感受到一种对美的追求与无奈。
在后半部分,诗人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意象结合,表现了对故乡的思恋与对人生的思考,尤其“丹心江北死,白发岭南生”,更是道出了人世间的变迁与无常。最后一句“劳歌意无限,今日为谁明”,更是深入人心,让人思考人生的意义与归属。整首诗情感丰富,意象鲜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哲理深度。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艰难征途的感慨、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深刻领悟,展现出一种忧伤而又哲理的情感基调。
诗中“孤魂”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失落
B. 惊惧
C. 喜悦
D. 无奈
“丹心江北死”中的“丹心”象征什么?
A. 忠诚
B. 爱情
C. 友情
D. 忍耐
诗人通过哪些意象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
A. 泛舟、猿鸣
B. 魑魅、穷愁
C. 芝兰、松柏
D. 白发、青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