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和钟西耘庶常德祥律门感怀诗

《和钟西耘庶常德祥律门感怀诗》

时间: 2025-07-27 08:39:02

诗句

狼慌遗种等高车,万族相从到尾间。

魑魅入林逢不若,蛤蟆吞月鉴方诸。

昔闻靺鞨歌西乐,今见佉卢制左书。

始受—廛濠镜地,有明师早漏多鱼。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7 08:39:02

诗词名称: 和钟西耘庶常德祥律门感怀诗

作者: 黄遵宪 〔清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狼慌遗种等高车,万族相从到尾间。
魑魅入林逢不若,蛤蟆吞月鉴方诸。
昔闻靺鞨歌西乐,今见佉卢制左书。
始受廛濠镜地,有明师早漏多鱼。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感慨,狼狈不堪的种族像高车一样急忙逃窜,万族之间的关系相互交错。魑魅在树林中游荡,似乎不如蛤蟆吞噬月亮那样直接。曾经听闻靺鞨的歌声和西方的音乐,现在却看到佉卢文字的制书工艺。最初在繁华的市集中看到镜子的地方,早有明师指点,但却常常漏掉了许多鱼。

注释:

  • 狼慌遗种:狼狈逃窜的种族,隐喻当时社会的混乱。
  • 魑魅:传说中的妖怪,暗示世间的邪恶。
  • 靺鞨:古代游牧民族,代表着历史的回忆。
  • 佉卢:古代的文字,体现文化传承。
  • 廛濠镜地:繁华的市集,象征物质的富裕。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黄遵宪,清代著名诗人、政治家,倡导新思想,提倡实学,关注社会现实。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国事、民生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清朝末年,正值国家动荡、民生困苦的时期。诗人通过回忆历史、抒发感慨,反映了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和对文化传承的思考。

诗歌鉴赏:

黄遵宪的这首诗以其独特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打动人心。诗中通过对比古今、阴阳的描写,表达了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和对现实困境的思考。开头几句用“狼慌遗种”这样的生动形象来描绘当时社会的混乱,暗示着历史的反复与民族的挣扎。接下来的“魑魅入林”与“蛤蟆吞月”的比喻则突显了社会中邪恶势力的猖獗,令人感到无奈与悲凉。

而“昔闻靺鞨歌西乐”一句则引入了历史文化的深度,展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思考。最后两句则通过“明师早漏多鱼”来表达对知识的渴望与对教育的重视,隐喻了希望与未来的光明。整首诗在语言上简练而富有哲理,情感上则真挚而深沉,展示了黄遵宪作为诗人的深厚功底和对社会的关切。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狼慌遗种等高车”:描绘混乱的局面,表达民族的悲哀。
    2. “万族相从到尾间”:表现不同民族间的复杂关系。
    3. “魑魅入林逢不若”:暗示邪恶势力的存在。
    4. “蛤蟆吞月鉴方诸”:显现出一种无奈的对比。
    5. “昔闻靺鞨歌西乐”:对往昔文化的怀念。
    6. “今见佉卢制左书”:反映出对现代文化的思考。
    7. “始受廛濠镜地”:描绘繁华的市集。
    8. “有明师早漏多鱼”:强调对教育的重视。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狼慌”比喻社会混乱。
    • 对仗:句子中对称的结构增强了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在反映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对文化传承的珍视,体现了作者深切的社会责任感。

意象分析:

  • :象征混乱与恐惧。
  • 魑魅:代表邪恶势力。
  • 靺鞨:历史的回忆。
  • 蛤蟆:象征卑微的力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狼慌遗种”是指什么?

    • A. 生活富裕的民族
    • B. 处于混乱中的民族
    • C. 古代游牧民族
  2. “魑魅入林逢不若”中的“魑魅”指的是哪类存在?

    • A. 和平的象征
    • B. 传说中的妖怪
    • C. 文化的象征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 - 张若虚
  • 《静夜思》 - 李白

诗词对比

  • 黄遵宪的作品与李白的《静夜思》在情感表达上都涉及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但黄遵宪更侧重于社会批判,而李白则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黄遵宪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化与诗词》

相关搜索

相关查询

和寄龙长史 天启壬戌上御文华殿欣得赐朝 赠金观察志章 其三 祀陵怀青溪学士 送王机宜归襄阳侍下一首 题詹氏佚老堂 次韵邹允达怀仙吟十首 其六 礼星台 咏浮云 偈二十二首 其十八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笔区 閠字旁的字 大字旁的字 千条万绪 嶒棱 刀字旁的字 小京官 虫书鸟篆 宝盖头的字 里外夹攻 提土旁的字 虚浅 曝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闭关锁国 荡口 包含馨的词语有哪些 云泥异路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