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3:59: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3:59:51
鸾声阁道碾安车,元老相从话踦闾。
未雨绸缪彻桑土,御冬旨蓄备桃诸。
借筹幸辟同文馆,警鼓惊传奔命书。
相戒鲂鱮休出入,吞声私泣过河鱼。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安静而繁忙的场景:鸾声在阁楼上响起,车马在道路上缓缓行驶,老者们聚在一起谈论着邻里的事情。未雨绸缪,提前做好防备,准备着过冬的物资。借着机会,建立同文馆,鼓声响起,急报的书信传来。互相告诫,不要让鱼虾出入,默默地为河里的鱼儿感到痛心。
黄遵宪(1848年-1905年),清末诗人、政治家和学者。他致力于维新变法,推崇西方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爱国情怀,作品多关注社会时事,情感真挚。
此诗写作于清末,正值国家动荡之际,诗人通过描写社会现实,表达了对国家和民生的关切,表现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充满生机又略显忧虑的社会画面。开头的“鸾声阁道碾安车”展示了和谐的氛围,鸾声象征着美好的愿景,而“安车”则暗示着社会的安定与平稳。然而,随着诗句的深入,诗人逐渐揭示了潜在的焦虑与忧虑。尤其是“未雨绸缪彻桑土”,表现出对未来可能到来的困难的预见与准备,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
此外,诗中的“借筹幸辟同文馆”体现了诗人对文化教育的重视,认为这是增强国力、提升民智的途径。而最后两句则转向对自然和生命的关怀,暗示了人们在生活中的无奈与痛苦,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无奈。
整首诗通过细致的描写与深刻的情感,展现了黄遵宪对社会的深切关注,体现了他作为一位爱国者的情怀与责任感。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在于忧国忧民,强调在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时,社会的和谐与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生命的深切关爱。
诗中“鸾声”象征什么?
A. 和谐与美好
B. 纷争与动荡
C. 贫穷与痛苦
“未雨绸缪”指的是什么?
A. 事后补救
B. 事前准备
C. 随遇而安
诗中提到的“同文馆”主要是指什么?
A. 军事机构
B. 教育机构
C. 商贸中心
黄遵宪的作品与杜甫的《春望》在忧国情怀上有相似之处,杜甫通过描绘国家的动荡与民生的困苦,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担忧;而黄遵宪则更加侧重于文化教育与社会和谐的建设,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和处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