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7:25: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7:25:02
武昌老人七十馀,手把庾令相问书。
自言少小学吹笛,早事曹王曾赏激。
往年镇戍到蕲州,楚山萧萧笛竹秋。
当时买材恣搜索,典却身上乌貂裘。
古苔苍苍封老节,石上孤生饱风雪。
商声五音随指发,水中龙应行云绝。
曾将黄鹤楼上吹,一声占尽秋江月。
如今老去语尤迟,音韵高低耳不知。
气力已微心尚在,时时一曲梦中吹。
武昌的老人已过七十岁,手里拿着庾令(古代的书信)在询问。
他说自己年轻时就学习吹笛子,曾因吹笛而受到曹王的赏识。
往年驻守在蕲州,楚山的秋天里笛声和竹声萧萧。
那时他为了寻找乐器的材料,曾将身上的乌貂裘典当。
古老的青苔覆盖着他的节操,石头上孤零零地生长着饱经风雪的苔藓。
商音的五个音调随手指而发,水中的龙应如行云般无拘无束。
曾经在黄鹤楼上吹笛,声音占尽了秋江的明月。
如今年纪已大,言语变得迟缓,音韵的高低耳中已不再清晰。
虽然体力已微弱,但心中仍有那份热情,时常在梦中吹奏一曲。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散文家。他的诗风清新脱俗,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作品多以直白、清丽见长。
本诗写于刘禹锡晚年,反映了他对年轻时光的怀念以及对音乐艺术的执着追求。诗中表达了老年人的无奈与对昔日辉煌的回忆。
《武昌老人说笛歌》是一首充满怀旧情绪的作品,诗中通过武昌老人对往昔岁月的回忆,展现了他对笛声的热爱与对音乐艺术的执着。开篇介绍老人的身份和年纪,营造出一种沧桑感。接着,通过回忆年轻时的经历,描绘了他在音乐道路上的成就与欢乐。对“楚山萧萧笛竹秋”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孤独而又美丽的意境。诗中提到的“典却身上乌貂裘”,表现出他为追求艺术而愿意舍弃物质享受的决心。
随着诗的推进,老人感到年事已高,音韵的高低已不再清晰,但他心中仍旧对笛声抱有热情,表明了艺术对他生命的深刻影响。结尾以梦中的吹奏为收束,不仅让人感受到音乐的永恒,更让人思考时间流逝的无情与艺术的永恒。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对艺术的热爱和对老年生活的感慨。尽管身体衰老,内心的激情依然存在,音乐成为了老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表现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对青春的怀念。
武昌老人多大年纪?
老人年轻时曾因什么受到曹王的赏识?
诗中提到的“黄鹤楼”象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