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4:45: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4:45:38
与世不相入,膝琴聊自欢。
风光归笑傲,云物寄游观。
言话审无倦,心怀良独安。
东皋清有趣,植杖日盘桓。
与世俗不相交,我在膝前弹琴自得其乐。
看着山水风光,我心中感到无比的洒脱,
对周围的事物也只是寄情于游览的观感。
言谈之间毫无疲倦,心中充满宁静与安详。
在东边的高岗上,景色清幽有趣,我扶杖而立,日子悠闲自在。
此诗中并没有直接引用古典典故,但可以看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纷扰的超然态度,这与古代文人追求“隐居”生活的理想相符。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散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风格豪放,情感真挚。
《归去来集字十首》是苏轼在经历政治波折、身处逆境时创作的作品,反映了他对世俗名利的淡泊与对自然的热爱。此时他已被贬,内心渴望归隐,寻求精神的宁静。
此诗展现了苏轼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热爱,表达了他在世俗纷扰中的淡然态度。诗的开篇“与世不相入”便明确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拒绝,接着通过“膝琴聊自欢”勾勒出他独处时的愉悦情景,显示出一个逍遥自在的隐士形象。诗中提到的“风光归笑傲”表明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与自得,而“云物寄游观”则体现了他游览自然的悠闲心态,说明他虽身处世外桃源,但内心的感受却是丰富而深刻的。
整首诗以清新自然的意境、流畅的节奏和深邃的情感,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与对宁静生活的追求。诗中不仅有自然风光的描写,也流露出一种哲学的思考,给人一种心灵的宁静与安详。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的超然,传达出诗人寻求内心宁静的愿望,以及在逆境中保持乐观、自在的态度。
诗中“与世不相入”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态度?
“膝琴聊自欢”中的“欢”指的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东皋”具体指的是:
与王维的《鹿柴》相比,苏轼的此诗更注重个人内心的感受与对自然的乐观态度,而王维则更强调自然与灵性之间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