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08: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08:26
仙都山鹿
日月何促促,尘世苦局束。
仙子去无踪,故山遗白鹿。
仙人已去鹿无家,孤栖怅望层城霞。
至今闻有游洞客,夜来江市叫平沙。
长松千树风萧瑟,仙宫去人无咫尺。
夜鸣白鹿安在哉,满山秋草无行迹。
全诗翻译:
日月为何如此匆忙,尘世让人感到痛苦和束缚。
仙女已经离去无影无踪,留下故乡的白鹿孤独在山中。
仙人已经离去,白鹿无家可归,孤单地栖息,怅望着层层的晚霞。
至今听说有游人探访洞府,昨夜在江边呼喊着平沙。
高大的松树林中,风声萧瑟,仙宫里再也没有人影。
夜里鸣叫的白鹿又在何处?满山秋草再无它的踪迹。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兼具诗、词、散文等多方面的才华。其作品情感真挚,风格多变,常表现出对人生的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
《仙都山鹿》创作于苏轼晚年,正值他在政治上遭遇挫折,心情颓丧之时,诗中流露出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生活的感慨。
《仙都山鹿》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山水诗,反映了诗人对逝去仙境的追忆和对现实人间的失落感。开篇以“日月何促促”引入,设定了时间流逝之快,紧接着用“尘世苦局束”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无奈与痛苦。诗中提到的“仙子”和“白鹿”象征着理想与自由,随着仙子的离去和白鹿的孤寂,诗人感受到一种无法挽回的失落。
在描绘山水景象时,诗人通过“长松千树风萧瑟”传达出一种凄凉的氛围,进一步加深了孤独感。最后,夜晚的白鹿鸣叫,结合“满山秋草无行迹”,不仅表现出白鹿的孤独,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迷茫与对未来的茫然。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丰富,情感真挚,展现了苏轼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仙人、白鹿的描写,表达了对理想、自由的追求与对现实无奈的感慨,情感深沉且富有哲理。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白鹿”象征什么?
A. 现实生活
B. 理想与纯洁
C. 仙人
D. 时间
诗中“日月何促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享受生活
B. 对时间流逝的感叹
C. 对自然的赞美
D. 对友人的思念
“满山秋草无行迹”中,秋草象征什么?
A. 生命的繁荣
B. 失去的美好与孤独
C. 自然的美丽
D. 友谊的长存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
以上资料有助于深入理解诗歌的背景与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