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6:32: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6:32:19
人生譬朝露。
世变多百罗。
茍必有终极。
彭聃不足多。
仁义浇淳朴。
前识丧道华。
留弱丧自然。
天真难可和。
郢人审匠石。
钟子识伯牙。
真人不屡存。
高唱谁当和。
人生就像清晨的露水,短暂而易逝。
世间的变幻多如百般花罗。
如果一定有个终点,
彭聃的寿命又算不了什么。
仁义滋养着纯朴的心灵,
但过去的知识却丧失了道义的光华。
留恋于柔弱的状态,失去自然的本真,
天真的心境何其难得。
郢人检验匠人的技艺,
钟子识得伯牙的琴声。
真正的人生难以常存,
高歌的人又有谁能和声。
作者介绍:嵇康(223年-262年),字叔夜,魏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音乐家和哲学家,是“竹林七贤”之一。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人生、自然的深刻思考,并具有鲜明的个性。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心中充满对人生短暂与不易的感慨。嵇康的诗作在表达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时,常常融入对道德、自然的探讨。
这首五言诗以“人生譬朝露”开篇,生动形象地将人生的短暂性与清晨的露水相提并论,暗示人生如露水般易逝,给人一种惆怅感。接下来的“世变多百罗”则进一步强调了世事的复杂多变,表现了诗人对人世无常的深刻体悟。诗中提到的彭聃,作为长寿的象征,反映出即便是长寿也无法逃避人生的终极命运。
“仁义浇淳朴”一句,表达了道德与人性的关系,仁义是对人们心灵的滋养,但“前识丧道华”却揭示了知识与道德的失落,形成鲜明的对比。接下来的句子对自然与柔弱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人类本性与自然状态的深刻理解。
最后两句通过典故,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谊与理解,然而“真人不屡存”则让人感受到一种失落与孤独,令人深思。整首诗在对人生的感叹中,流露出对真情与自然的渴望,使人感受到一种沉重的哲思与审美。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人生无常、道德失落的感慨,以及对真情和自然本真的向往。通过丰富的意象和典故,诗人传达出一种哲学的思考,令人深思。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用什么比喻人生的短暂?
A. 星辰
B. 朝露
C. 夕阳
彭聃象征着什么?
A. 富贵
B. 长寿
C. 智慧
诗中提到的“真人”指的是?
A. 常存的人
B. 真实的人生
C. 道德高尚的人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相比,嵇康的诗更侧重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而王维则更注重于自然与人情的和谐。两者都体现了对人生的深刻感悟,但在表达方式和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