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1:43: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1:43:40
流俗难悟。逐物不还。
至人远鉴。归之自然。
万物为一。四海同宅。
与彼共之。予何所惜。
生若浮寄。暂见忽终。
世故纷纭。弃之八戎。
泽雉虽饥。不愿园林。
安能服御。劳形苦心。
身贵名贱。荣辱何在。
贵得肆志。纵心无悔。
这世俗的事物难以领悟,追逐外物而不知归来。真正的人能远观世事,最终回归自然。万物是一个整体,四海之内皆是家园。与他们共同分享,我又有什么可惜的呢?生命如浮云般寄托,短暂的相见转瞬即逝。世事纷繁复杂,不如抛弃八方的纷争。即便是饥饿的野雉,也不愿意进入园林。又怎么能屈从于权势,劳心劳力呢?身分高贵或名声卑贱,荣华富贵又在何处?重要的是能够放纵自己的志向,心无所悔。
嵇康(223年-262年),字叔夜,魏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音乐家。以其深邃的哲学思想和高雅的文学风格著称于世。他是“竹林七贤”之一,提倡个体自由,反对世俗的权势和纷争,追求心灵的安宁与自然的和谐。
《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是嵇康对其兄弟的一种赠言,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反思与对自然和真实自我的追求。这首诗写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正值社会动荡,士人们常常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嵇康的诗作正是对这一时期士人心态的反映。
这首诗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展现了嵇康对世俗生活的厌倦与对自然、内心自由的向往。诗中开头“流俗难悟”,即揭示了世俗的复杂与难以理解,让人不知所措。接着提到“至人远鉴,归之自然”,表达了对真正智慧者的推崇,他们能够超脱世俗,回归自然。整首诗的意象贯穿着对统一和谐的追求,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情感上,诗人以一种淡然的态度面对人生的短暂,以及对名利的超然。他用“生若浮寄”和“世故纷纭”来表现生命的无常和世俗的纷扰,最终在“贵得肆志,纵心无悔”中找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强调了志向的重要性。诗中充满了哲思,给人以启迪,使人反思在纷繁复杂的世事中如何保持内心的平和与自由。
诗中运用了比喻、对仗等修辞手法。比如“生若浮寄”用比喻表达生命的短暂;“身贵名贱”则用对仗手法强调身份的无常和荣辱的对立,增强了诗的音乐性。
整首诗传达了对世俗纷扰的厌倦与对内心自由的追求,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表达了志向的重要性,鼓励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自我。
“流俗难悟”中的“流俗”指的是什么?
“生若浮寄”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诗中提到的“与彼共之”体现了什么样的思想?
比较嵇康的《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和陶渊明的《饮酒》,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与对世俗的淡然态度。嵇康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而陶渊明则表现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两者在艺术风格上各具特色,但都反映了士人对内心自由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