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23:57: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23:57:22
下水船 洞庭晚泊,望团山
作者:易顺鼎 〔清代〕
总是愁人料。谁说湖天秋好。唤起诗心,水杨柳外残照。晚晴杪。微见团山白庙,霜空隔磬难到。布帆远,鹭影飞同缟。似带离魂飘未了。苔石横波,云根一半都老。落霞悄。几点摇红疏蓼,今夜侬来系棹。
整首诗表达的是一种愁苦的情绪。有人说秋天的湖天是最好的,但我却不以为然。夕阳的余晖映照着水面和杨柳,勾起了我的诗情。傍晚的晴空微微可见团山上的白庙,霜冷的天空中,钟声传来却难以抵达。远处的布帆在水面漂浮,白鹭的影子飞舞,似乎带走了我的灵魂,飘荡不已。苔藓和石头在波浪中横陈,云根的那一半也显得苍老。落霞悄悄地降临,几片红色的摇曳在稀疏的蓼草中,今晚我来此停舟。
作者介绍:
易顺鼎(约1640年-约1710年),字惟道,号东山,清代诗人,生于江苏,曾任职于地方官职。其诗风清新俊逸,擅长山水田园诗,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和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下水船》写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变革期间,诗人常常借景抒情,通过对湖泊、山川的描绘,表达个人的情感状态和对自然的热爱。
《下水船》是一首深富情感的山水诗,诗中通过描绘洞庭湖的晚秋景象,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愁苦与孤独。开头几句“愁人料”、“谁说湖天秋好”直接揭示了诗人的心境,反映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现实的落差。接着,诗人用“水杨柳外残照”描绘出夕阳西下的美景,但在这美景之下,却流露出一丝哀愁。
“微见团山白庙,霜空隔磬难到”的描写,展示了诗人眼中的景物与内心的感受之间的矛盾,白庙的孤寂与霜空的冷清相映成趣,使得全诗增添了几分苍凉感。随着“布帆远,鹭影飞同缟”的出现,诗人的情感逐渐升华,白鹭的自由飞翔似乎带走了他的灵魂,令人倍感惆怅。
最后的“落霞悄。几点摇红疏蓼,今夜侬来系棹”则将情感引向了夜晚的宁静与思念,暗示着诗人对某种归属感的渴望。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和对自然美的追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逐句解析:
“总是愁人料。”
这句直白地表露了诗人的情感,暗示诗人心中充满忧愁。
“谁说湖天秋好。”
质疑他人对秋季美好的赞美,反映出诗人的孤独感。
“唤起诗心,水杨柳外残照。”
描述残阳映照下的湖面与杨柳,勾起诗人创作的冲动。
“晚晴杪。”
形容傍晚的晴空,增添了宁静的气氛。
“微见团山白庙,霜空隔磬难到。”
描绘团山和白庙,表现诗人对远方的向往和无奈。
“布帆远,鹭影飞同缟。”
描写远航的船只与飞翔的白鹭,象征自由与渴望。
“似带离魂飘未了。”
表达对自由的追求与内心的惆怅。
“苔石横波,云根一半都老。”
描绘自然景象,蕴含流逝与时间的痕迹。
“落霞悄。”
落霞的宁静与诗人的内心感受形成对比。
“几点摇红疏蓼,今夜侬来系棹。”
表达对归属的渴望,暗示了对爱人的思念。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孤独与思念展开,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愁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中不仅有对秋天景色的描写,更蕴含了对人生、自由与归属的深刻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团山”指的是哪个地方?
A. 洞庭湖附近
B. 黄山
C. 泰山
D. 嵩山
诗中“落霞悄”的意境主要传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愁苦
C. 兴奋
D. 安宁
“布帆远,鹭影飞同缟”这句中的“鹭影”象征着什么?
A. 自由
B. 失落
C. 归属
D. 思念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夜泊牛渚怀古》 - 李白
表达对历史的思考与个人情感的交融。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李白
描绘离别时的愁苦与对友谊的珍视。
诗词对比:
《静夜思》 - 李白
主题:思乡
情感:深沉的思念与孤独感。
《江雪》 - 柳宗元
主题:孤独与自然
情感:对自然的沉思与个人的孤寂。
在诗歌中,孤独与思念常常交织,表现出诗人对生活与自然的深刻感悟。
通过这些资料,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诗词的背景、意象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