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游三游洞

《游三游洞》

时间: 2025-05-04 03:25:59

诗句

冻雨霏霏半成雪,游人屦冻苍苔滑。

不辞携被岩底眠,洞口云深夜无月。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3:25:59

游三游洞

作者: 苏轼 〔宋代〕

原文展示:

冻雨霏霏半成雪,游人屦冻苍苔滑。不辞携被岩底眠,洞口云深夜无月。

白话文翻译:

冰冷的雨纷纷扬扬,快要变成雪,游人穿着木屐在湿滑的青苔上行走。即使寒冷,我也不怕带着被子在岩石底下睡觉,洞口的云层很深,夜晚没有月光。

注释:

  • 冻雨: 冰冷的雨。
  • 霏霏: 形容雨下得很细密。
  • : 木屐,一种传统的鞋子。
  • 苍苔: 青苔,生长在潮湿地方的植物。
  • 不辞: 不怕,不在乎。
  • 携被: 带着被子。
  • 岩底: 岩石的底部。
  • 云深: 云层厚重,遮蔽了天空。
  • 夜无月: 夜晚没有月亮,环境较为昏暗。

典故解析:

此诗中并没有特别明显的历史典故,但“云深夜无月”可看作是对环境的描绘,传达出一种孤寂与清幽的氛围。苏轼在诗中通过自然景物来反映内心的感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其诗词兼具豪放与细腻,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苏轼在贬谪期间,表现了他在逆境中仍然保持乐观的态度,同时也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游三游洞》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及人内心感受的诗作。诗的开头描写了细密的冻雨,仿佛将游人的冷意与自然的凛冽结合在一起。紧接着,苏轼提到游人在湿滑的青苔上行走,生动地表现出天气的寒冷与行走的艰难。诗人即使在严寒中也愿意携被而眠,体现了他对自然的深刻体悟和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洒脱态度。

最后一句“洞口云深夜无月”,展现出一种孤寂的氛围,似乎在暗示诗人内心的寂寞与对生活的感慨。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理,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冻雨霏霏半成雪": 冻雨纷纷扬扬,快要变成雪,表现出寒冷的天气。
    • "游人屦冻苍苔滑": 游人脚下的青苔湿滑,行走艰难。
    • "不辞携被岩底眠": 不畏寒冷,愿意在岩石底下安然入睡。
    • "洞口云深夜无月": 洞口云层厚重,夜晚缺乏光亮,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冻雨比作将要变成雪的细雨,体现了天气的变化。
    • 拟人:将自然景象与人的感受结合,增加了诗的情感。
    • 对仗:如“冻雨霏霏”与“游人屦冻”,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思考以及在逆境中表现出的乐观态度。

意象分析:

  • 冻雨: 代表寒冷与孤独。
  • 苍苔: 体现自然的生机与人类的渺小。
  • 云深: 象征着深邃的思考与幽静的环境。
  • 夜无月: 表达寂静和孤独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天气状况是什么?

    • A. 晴天
    • B. 冻雨
    • C. 雪天
    • D. 风天
  2. 诗人愿意带着什么东西在岩底睡觉?

    • A. 枕头
    • B. 被子
    • C. 地毯
    • D. 帐篷
  3. 诗中描述的洞口是什么状态?

    • A. 明亮
    • B. 云深夜无月
    • C. 有星星
    • D. 日照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津怀古》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苏轼的《游三游洞》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均描绘了自然景色,其中王维更侧重于静谧的山水意境,而苏轼则结合了自身的心境,表现出在自然中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参考资料:

  1. 《苏轼诗词全集》
  2. 《宋代文学史》
  3. 《古诗词解析与鉴赏》

相关查询

奉和象之夜饮之什 奉和太素见诒 奉和乐道 奉和君俞佳雪二首 奉和君俞佳雪二首 奉和府判学士景彝喜雪 奉答詹叔过澶之旧州有作 奉答原甫登契丹岭见寄 奉答吴殿丞见赠 奉答宋中道服除还朝示亲友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死亦瞑目 自受自作 但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煞笔 争强斗狠 卜字旁的字 尧年舜日 然已 生字旁的字 踌躇不决 昏开头的成语 肇祸 薤书 心字底的字 飞熊 弈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匕字旁的字 歹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