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7:36: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7:36:32
作者: 刘克庄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出塞行行如出战,
衔芦寂寂类衔枚。
平沙夜宿排形势,
谁为王师破得来。
出塞的队伍行进,犹如出征打仗;
叼着芦苇的雁群,沉默寡言,仿佛在叼着箭支。
夜晚宿在平沙上,排成阵势;
究竟是谁的军队打败了敌人,能赢得这胜利呢?
作者介绍: 刘克庄是南宋著名的诗人和词人,他善于写边塞诗,作品中常体现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他的诗风雄浑,意境深远,常常带有一种悲壮的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宋代,正值国家多难之时,边疆战事频繁。刘克庄通过描写边塞的景象,表达了对战争的思考和对胜利的渴望。
《雁阵》通过描绘一幅边塞的画面,展现出一种紧张而沉重的气氛。诗的开头两句以“出塞行行如出战”引入,直接将读者带入了战场的情境中。诗人利用雁群的静默,隐喻了战事的沉重与无声,给人以深思。接下来的“平沙夜宿排形势”,则描绘了士兵在夜间的驻扎,暗示着他们的警惕与准备。最后一句“谁为王师破得来”则是对胜利的追问,流露出一种对战争结局的不确定与思索。这种对比,既有战争的激烈,也有内心的迷茫,让整首诗充满了深邃的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战争的深刻思考,反映了诗人对边疆战事的关注和对胜利的渴望,表现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关切。
诗词测试:
诗中“出塞”的意思是:
A. 进入城市
B. 出去边疆
C. 去山上
D. 走进大海
“衔芦寂寂类衔枚”中“衔”字的意思是:
A. 叼着
B. 送走
C. 拿着
D. 抱紧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是:
A. 对战争的赞美
B. 对胜利的渴望与思考
C. 对和平的向往
D. 对敌人的仇恨
答案: 1.B 2.A 3.B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王昌龄的《出塞》同样描绘了边塞的战斗情景,表现出豪情和壮阔的气氛,而刘克庄的《雁阵》则更多地关注战事中的沉重与思索。两者在情感上有明显的对比,前者激昂,后者沉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