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六月二十六日闻蛩 其三

《六月二十六日闻蛩 其三》

时间: 2025-07-31 14:37:18

诗句

吊丛抱叶露华濡,秋来此声不可无。

谁复推敲费神思,罗帷高枕梦春驹。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31 14:37:18

原文展示

六月二十六日闻蛩 其三
吊丛抱叶露华濡,
秋来此声不可无。
谁复推敲费神思,
罗帷高枕梦春驹。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夏末初秋的自然景象与个人感受。诗人听到秋虫的鸣叫,感慨这种声音在秋天是不可或缺的。反观自己,似乎对生活的琐事过于纠结,不如高枕安眠,追梦于春天的美好时光。

注释

  • 吊丛:指悬挂的花草,表现自然界的生机与美丽。
  • 抱叶:形容虫子或昆虫在叶子中间,表现其栖息环境的宁静。
  • 露华濡:露水润泽,形容清晨的清新和湿润。
  • 推敲:仔细思考、琢磨,反映诗人对生活的思索。
  • 罗帷:细密华丽的帷幕,象征着梦境的宁静与温馨。
  • 高枕:安然入睡,表现一种宁静的生活状态。
  • 梦春驹:梦中追逐春天的马,象征着对美好过去的向往。

典故解析

该诗并未明显引用历史典故,但“高枕”及“梦春驹”意象源自古代诗人对安宁生活的向往及对美好时光的追忆,反映了诗人的情感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弘历,即清代乾隆皇帝,书法、绘画、诗词俱佳。他的诗风多表现自然、人生哲理以及个人情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六月,正值夏末,诗人通过对秋声的倾听,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与对生活琐事的思考,反映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自然虫声为引子,表现了诗人对秋天的感悟。诗中的“秋来此声不可无”一句,简洁而富有哲理,强调了自然界中的声音对于季节变迁的重要性,暗示着生命的轮回和时光的流逝。同时,诗人又感叹生活中的琐事与思虑,表现出一种无奈与反思,似乎在提醒自己放下那些繁杂的思考,追求内心的安宁。

诗的最后两句“罗帷高枕梦春驹”更是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展现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与向往。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将秋虫与个人情感紧密联系,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展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吊丛抱叶露华濡:描绘夏日清晨,露水滋润着草木,虫子在其中栖息,展现自然的生机。
    • 秋来此声不可无:随着秋天的到来,虫鸣的声音显得尤为重要,象征着季节的变化与生命的延续。
    • 谁复推敲费神思:人们常常纠结于生活中的琐事,费心思考,却不如享受当下的宁静。
    • 罗帷高枕梦春驹:高枕无忧,安然入梦,向往春天的美好,表达了一种逃避现实的心态。
  •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比喻(如“梦春驹”)、拟人(虫鸣似乎在诉说)等手法,使得情感更加生动。

  • 主题思想:整首诗反映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反思,表现出一种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意象分析

  • 虫鸣:象征自然的声音,生命的延续。
  • 露水:代表清晨的清新与生命的滋润。
  • 高枕:象征安宁的心态与对生活的放下。
  • 春驹:代表着对美好过去的向往与追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虫鸣”在秋天的重要性是什么?

    • A. 代表生命的结束
    • B. 代表季节的变化
    • C. 代表人们的思考
  2. “罗帷高枕”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

    • A. 忙碌与疲惫
    • B. 安然与享受
    • C. 忧虑与不安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津》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李白弘历的作品都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但李白更倾向于豪放的情感,而弘历的诗则显得细腻与内省,体现了不同风格的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不同感悟。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弘历诗文集》

相关查询

踏莎行 夜月感旧 踏莎行 竹塘寺寓同夏坦仙夜话 踏莎行 读史有感 踏莎行 秋声 踏莎行 题梦秋词卷 踏莎行三首 其二 踏莎行 闺情 踏莎行 己丑冬,永乐署对雪 踏莎行·明景帝西山陵 踏莎行 春日上分堤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见墙见羹 桃花人面 广字头的字 干字旁的字 盖棺事定 草草不恭 民以食为本 德度 缕子脍 龜字旁的字 乙字旁的字 校比 臻备 包含究的词语有哪些 密开头的成语 伦巴 乛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