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诗二首 其二

《诗二首 其二》

时间: 2025-04-26 15:33:46

诗句

孔子不遇。

时彼感麟。

麟乎麟。

胡不遁世以存真。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5:33:46

诗词名称: 诗二首 其二

作者: 董京 〔魏晋〕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孔子不遇。时彼感麟。麟乎麟。胡不遁世以存真。

白话文翻译:

孔子遭遇不顺。那时感应到了麒麟。麒麟啊麒麟,为什么不隐居于世以保存真情呢?

注释:

  • 孔子:春秋时期的伟大哲学家和教育家,代表儒家思想。
  • 不遇:遭遇不顺,指孔子在当时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地位。
  • :麒麟,古代传说中的神兽,象征着仁德和美好,是吉祥的象征。
  • 遁世:隐居于世外,远离尘世的喧嚣。
  • 存真:保持真实的自我,坚守真理和理想。

典故解析:

  • 孔子不遇:反映了孔子一生中的艰辛与不被理解的经历,体现了当时社会对其主张的不认同。
  • :古代被视为圣贤的象征,意指理想化的人物或境界。麒麟的出现往往与美好事物的降临相关联。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董京,魏晋时期的诗人,其作品常表现出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与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 创作背景:在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多感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董京通过孔子的遭遇表达了对理想的渴望与对现实的不满。

诗歌鉴赏:

董京的《诗二首 其二》通过孔子与麒麟的对比,深刻反映了当时士人的困境与理想的追求。诗中以孔子“不遇”为引,表现出对理想人格的渴望,同时又通过“麟”的感应,暗示理想虽美好但难以实现的现实。诗的开头直截了当,简洁有力,迅速引入主题,使读者能够在短时间内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接着通过“麟乎麟”这一反复的提问,传达出对理想的追问与思考,既是对麒麟的赞美,也是对现实的无奈。最后,诗人以“胡不遁世以存真”点明了对理想的选择与坚持,虽隐居世外但仍希望保持真实的自我。整首诗在情感上既有对理想的追求,也有对现实的无奈,展现了董京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孔子不遇:揭示了孔子在社会中的尴尬处境。
    • 时彼感麟:引入麒麟的意象,暗示美好理想的降临。
    • 麟乎麟:通过反复的提问,强调理想的难以实现与美好的渴望。
    • 胡不遁世以存真: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隐居以保持真实自我。
  • 修辞手法

    • 反复:通过“麟乎麟”的反复,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情感的表达。
    • 对仗:诗句简洁对仗,增强了语言的美感。
  • 主题思想

    • 诗歌整体表达了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与对现实困境的无奈,展现了士人在动荡社会中对真理与理想的坚守。

意象分析:

  • :象征着理想、仁德和美好,是对理想人格的期待。
  • 遁世:代表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1. “孔子不遇”中的“孔子”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 A. 老子
      • B. 孟子
      • C. 孔子
      • D. 荀子
    2. “麟乎麟”中的“麟”象征着什么?

      • A. 现实
      • B. 理想
      • C. 历史
      • D. 战争
    3. 诗中提到“遁世”的目的是什么?

      • A. 追求财富
      • B. 保持真实
      • C. 寻求权力
      • D. 享受生活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同样探讨隐逸与理想的主题。
    • 王维的《终南山》,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 诗词对比

    • 比较董京与陶渊明的作品,均反映了士人对现实的逃避与对理想的追求,但风格上董京更为直接、简练,而陶渊明则更富有画面感和悠然的情怀。

参考资料:

  • 《魏晋诗歌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文学史》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同坰寄黄济川五首 同坰寄黄济川五首 谒陈尚志于太原之清凉 舟行对菊寄智夫侄 次韵林初心先辈 北湖饱饭径寝颓然甘甚殆畴昔所未有也作此以 次周开祖游鹤林韵 红楼慢(赠太守杨太尉) 入汴先寄韩子苍 刘明适屡欲子苍过其居小酌以诗招之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腹囊 燕子衔食 鬥字旁的字 飞櫩 西字头的字 衣开头的成语 套供 视为至宝 破铜烂铁 长字旁的字 竿头直上 齲字旁的字 髟字旁的字 隆器 依模画样 髑髅 第四个字是事的成语大全_含事字的四字成语解析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