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8:41: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8:41:10
往在东都日,伤心丙午年。
不从三镇割,安得两宫迁。
抗议行营上,排奸御榻前。
英风成昨梦,遗恨落穷边。
在东都的日子,令人心伤的是丙午年(指公元1246年)。
如果不从三镇割让,怎么能迁移两宫呢?
在抗议的行营上,排除奸贼在御榻之前。
英俊的风采已成了梦,留下的遗憾却只能淹没在偏远的边疆。
这首诗提到的李公是指李光地,他在历史上被认为是清白和忠诚的臣子。诗中提及的“丙午年”与李公的去世有密切关联,反映了作者对李公的怀念和对他不幸命运的悲痛。李公的英风和忠贞在历史上被后世所铭记,诗中借李公的英名表达了对国家和历史的思考。
作者介绍:张元干,字子华,号季白,晚号海曲,宋代著名诗人,以工于咏怀和抒情著称。他的作品风格多样,既有抒情的细腻,又有豪放的气魄。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李光地去世之际,反映了当时政治动荡的局势和对忠臣的惋惜之情。李公一生致力于国家,忠诚正直,然而却因外敌入侵而不得善终,此诗正是对他的深切怀念。
《挽少师相国李公》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情感深度的悼亡诗。整首诗通过追忆李光地的忠诚与英风,表达了对其离世的深切哀痛。首联通过“往在东都日”引出对往昔的回忆,具有一种时光流逝的感伤,而“伤心丙午年”则点明了特定的历史背景,突出了那一年对国家与个人的双重打击。接下来的“安得两宫迁”则以感叹的口吻,表达了对国家动荡局势的无奈和对李公忠诚的肯定。
诗中运用对比的手法,既有对李公的英风的怀念,也有对现实的无奈。结尾“遗恨落穷边”更是以“边”字收束,象征着李公的志向与理想的破灭,也暗示了国家未来的困境。整首诗情感真挚,字句简练而有力,深刻揭示了忠臣的悲惨命运与历史的无情,给读者以深刻的思考与反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对李公的追忆,表达了对忠臣遭遇的深切哀痛与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展示出一种悲壮的历史感。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丙午年”指哪一年?
“东都”指的是哪个城市?
“遗恨落穷边”中的“穷边”指代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