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22:36: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22:36:23
食子之粟,饱复何为。当人之赐,罪亦何辞。有以我为是兮,岂无以我为非。已兮已兮,吾何以胜人之言兮。
吃别人给予的粮食,吃饱之后又有什么意义呢?当别人施予我恩赐,我又有什么罪过可以辩解呢?有人把我视为对的,难道就没有人把我视为错的吗?已然如此,我又能如何胜过他人的言辞呢?
这首诗虽然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它反映了古代士人对于接受恩惠的道德反思,涉及了“食人之粟”的道德困境,类似于《论语》中强调的自立自强的思想。
作者介绍:王令,宋代诗人,字孟刚,号梅溪,曾任职于朝廷,作品多反映士人的理想和情感,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在宋代,士人对自身道德的追求和对社会伦理的关注是创作的重要动因。这首诗在反映个人困惑的同时,也揭示了对人际关系和社会道德的思考。
《辞粟操》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一个士人在面对社会给予的恩惠时的内心挣扎。开篇的“食子之粟”直指核心,表现出一种对依赖他人施舍的不安和自责。诗人借此表达出对社会现象的反思,尤其是接受他人恩惠的道德困境。
接着,诗人提出“饱复何为”,意味着即使得到满足,依赖他人又能得到什么呢?这不仅是个人对自身处境的疑虑,也反映出一种对社会价值观的质疑。“当人之赐,罪亦何辞”,诗人意识到,接受恩惠并不是一种罪过,但这种思考却引发了更深的自我审视。
后半部分的反问句式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尤其是“岂无以我为非”的质疑,突显了人际关系的复杂与多元。最后一句“吾何以胜人之言兮”则表现出一种无奈与困惑,似乎在强调言辞的力量与个人处境的脆弱。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深刻的思想,表达了对人际关系、社会伦理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情感世界和道德观念。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词测试:
诗中“食子之粟”是什么意思?
诗中提到的“罪亦何辞”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理状态?
诗的最后一句“吾何以胜人之言兮”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