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8:45: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8:45:48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林间的花儿已经谢了春天的红,实在是太匆忙了。
无奈的是,早晨来的寒雨和傍晚的风交替而至。
泪水如胭脂般流下,我们相聚时醉意朦胧,不知何时才能再重聚。
人生本就是长恨,犹如水流向东,永不停息。
李煜(937年-978年),字重光,号煜,南唐后主,是五代时期的一位重要词人。他不仅是一位政治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其词风婉约、细腻,多表达个人情感和对美好事物的追忆。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创作于李煜晚年,正值国家动荡、个人失落之际。他被迫南渡,成为亡国之君,内心充满了对过往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无奈。此词表达了他对短暂春光和人生命运的感慨。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是一首充满了感伤和无奈的词作。开篇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引出主题,表现了时间的飞逝与美好事物的短暂,暗喻着人生的无常。诗中“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春天的结束和气候的转变,象征着美好时光的逝去。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的句子,表达了对相聚时光的眷恋和对再重聚的渴望。李煜通过“胭脂泪”这一细腻的意象,揭示了女性的柔情与脆弱,进一步深化了情感的厚度。这种情感的对比,既有欢愉又有哀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最后一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则是全词的情感高潮,李煜将人生的遗憾比作东流不息的水,寓意时间的无情与无法挽回的失去,令人倍感惆怅。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李煜对人生短暂与无常的深刻思考,令人心生共鸣。
整首词表达了对人生短暂、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失去的美好时光的追忆与对未来重聚的渴望,展现了深厚的情感与人生哲理。
词中“林花谢了春红”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欢愉
B. 无奈
C. 喜悦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中“水长东”象征什么?
A. 时间的流逝
B. 爱情的长久
C. 自然的美好
词中提到的“胭脂泪”主要指什么?
A. 伤心的泪水
B. 快乐的泪水
C. 愤怒的泪水
答案: 1.B 2.A 3.A
南唐后主的这种词,都是短幅的小令,况且明白如话,不待讲析,自然易晓。他所“依靠”的,不是粉饰装做,扭捏以为态,雕琢以为工,这些在他都无意为之;所凭的只是一片强烈直爽的情性。其笔亦天然流丽,如不用力,只是随手抒写。这些自属有目共见。但如以为他这“随手”就是任意“胡来”,文学创作都是以此为“擅场”,那自然也是一个笑话。即如首句,先出“林花”,全不晓毕竟是何林何花,继而说是“谢了春红”,乃知是春林之红花,——而此春林红花事,已经凋谢。可见这所谓“随手”“直写”,正不啻书家之“一波三过折”,全任“天然”,“不加修饰”,意欲成“文”,诚梦呓之言也。 且说以春红二字代花,即是修饰,即是艺术,天巧人工,总须“两赋而不来”方可。此春红者,无待更言,乃是极美好可爱之名花无疑,可惜竟已凋谢。调零倘是时序推迁,自然衰谢,虽是可惜,毕竟理所当然,尚可开解;如今却是朝雨暮风,不断摧残之所致。名花之凋零,如美人之夭逝,其为可怜可痛,不止倍蓰。以此可知,“太匆匆”一句,叹息中着一“太”字;“风雨”一然,愤慨中着一“无奈”字,皆非普通字眼,质具千钧,情同一恸矣。若明此义,则上片三句,亦千回百转之情怀,又匪特一笔三过折也。讲说文学之事,切宜细思寻玩,方不致误认古人皆荒率浅薄之妄人,方能于人于己两有所益。 过片三字句三叠句,前二句换暗韵仄韵,后一句归原韵,别有风致。但“胭脂泪”三字,异样哀艳,尤宜着眼。于是让人们想到杜甫的名句“林花着雨胭脂湿”(《曲江对雨》),此乃南唐后主也熟读杜诗之证也。后主分明从杜少陵的“林花”而来,而且因朝来寒“雨”竟使“胭脂”尽“湿”,其思路十分清楚,但是假若后主在过片竟也写下“胭脂湿”三个大字,便成了老大一个笨伯,鹦鹉学舌,难有意味。他毕竟是艺苑才人,他将杜句加以消化,提炼,只运化了三字而换了一个“泪”字来代“湿”,于是便青出于蓝,而大胜于蓝,便觉全幅因此一字而生色无限。 “泪”字已是神奇,但“醉”亦非趁韵谐音的妄下之字。此醉,非陶醉俗义,盖悲伤凄惜之甚,心如迷醉也。 末句略如上片歇拍长句,也是运用叠字衔联法:“朝来”“晚来”,“长恨”,“长东”,前后呼应更增其异曲而同工之妙,即加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量。顾随先生论后主,以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其美中不足在“恰似”,盖明喻不如暗喻,一语道破“如”“似”,意味便浅。按这种说法,则“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恰好免去此一微疵,使尽泯“比喻”之迹,而笔致转高一层矣。学文者于此,宜自寻味,美意不留,芳华难驻,此恨无穷,而无情东逝之水,不舍昼夜,“淘尽”之悲,苏轼亦云,只是表现之风格手法不同,非真有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