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4:51: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4:51:55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作者: 李煜 〔五代〕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窗外细雨淅淅沥沥,春意渐渐消逝。
薄薄的罗衾抵挡不住清晨的寒冷。
梦中不知自己身在何处,享受着一时的欢乐。
独自一人,不要倚靠栏杆,
无尽的江山在眼前,
离别时容易重逢却难。
流水和落花随着春天的去逝,
天上人间的一切都如梦幻般不可捉摸。
该诗中并无直接典故,但“流水落花”可引申为“落花流水”的意象,常用于表达时光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感慨。李煜的诗歌常常带有强烈的个人情感和对失去美好的追忆,反映了他在历史变迁中的孤独感和无奈。
李煜(937年-978年),字重光,号煜,南唐后主,五代时期的著名词人。他在位时,国家虽短暂繁荣,但他却因政治上的失败而沦为亡国之君。李煜的词风以婉约、哀怨著称,常表达对往昔繁华的追忆和对现实的无奈。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是李煜晚年所作,反映了他在亡国后的悲苦心境。正值春季,春意渐逝,诗人感受到了孤独与无助,借助细雨和春去的意象,表达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无限怀念与对现实境遇的无奈。
李煜的《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是一首充满忧伤的词作,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往事的追忆。开头的“帘外雨潺潺”,以细雨为引,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接下来“春意阑珊”则传达出对春天的怀念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春天的消逝象征着生命的无常。
“罗衾不耐五更寒”一句,突显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和对孤独的深切感受,五更时分的寒冷更显得内心的孤独。接下来的“梦里不知身是客”,则是对自我身份的迷惘,梦境中的快乐与现实的无奈形成鲜明对比。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一句,展现了诗人面对浩瀚江山的无奈与孤独,虽有无限风光,却无法分享,正是对人际关系的感慨,离别后的重聚难如登天,增强了词中对离别的深刻理解与感伤。
最后“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更是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美好逝去的感慨推向高潮,流水与落花作为意象,象征着过往的美好已随时间流逝而不再,反映了诗人对往昔的无尽遗憾和对现实的深切思考。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现实孤独的深刻感受,反映了离别与重聚的艰难,展现了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
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色,更深层次地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情感,通过自然与心境的交融,展现出一种诗意的忧伤。
“帘外雨潺潺”中“潺潺”指的是什么?
A. 风声
B. 雨声
C. 说话声
D. 歌声
李煜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唐
B. 宋
C. 五代
D. 明
“别时容易见时难”表达了什么情感?
A. 离别的痛苦
B. 重聚的欢愉
C. 对未来的期待
D. 对时间的无奈
答案:
此词基调低沉悲怆,透露出李煜这个亡国之君绵绵不尽的故土之思,可以说这是一支宛转凄苦的哀歌。 上片用倒叙,先写梦醒再写梦中。起首说五更梦回,薄薄的罗衾挡不住晨寒的侵袭。帘外,是潺潺不断的春雨,是寂寞零落的残春;这种境地使他倍增凄苦之感。“梦里”两句,回过来追忆梦中情事,睡梦里好象忘记自己身为俘虏,似乎还在故国华美的宫殿里,贪恋着片刻的欢娱,可是梦醒以后,“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浪淘沙》),却加倍地感到痛苦。 过片三句自为呼应。说“独自莫凭栏”,是因为“凭栏”而不见“无限江山”,又将引起“无限伤感”。“别时容易见时难”,是当时常用的语言。《颜氏家训·风操》有“别易会难”之句,曹丕《燕歌行》中也说“别日何易会日难”。然而作者所说的“别”,并不仅仅指亲友之间,而主要是与故国“无限江山”分别;至于“见时难”,即指亡国以后,不可能见到故土的悲哀之感,这也就是他不敢凭栏的原因。在另一首《虞美人》词中,他说:“凭栏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眼前绿竹眉月,还一似当年,但故人、故土,不可复见,“凭栏”只能引起内心无限痛楚,这和“独自莫凭栏”意思相仿。 “流水”两句,叹息春归何处。张泌《浣溪沙》有“天上人间何处去,旧欢新梦觉来时”之句,“天上人间”,是说相隔遥远,不知其处。这是指春,也兼指人。词人长叹水流花落,春去人逝,故国一去难返,无由相见。 这首词,情真意切、哀婉动人,深刻地表现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囚徒之悲,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亡国之君的艺术形象。正如李煜后期词反映了他亡国以后囚居生涯中的危苦心情,确实是“眼界始大,感慨遂深”。且能以白描手法诉说内心的极度痛苦,具有撼动读者心灵的惊人艺术魅力。此词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