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3:33: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3:33:06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国家的兴衰有其自身的规律,吴国的人何必怨恨西施呢?如果西施能够使吴国倾覆,那么越国的灭亡又该归咎于谁呢?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西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女,吴国为了美人而丢弃了国家的利益,最终导致自己的灭亡。西施的故事源于《史记》和《大元大一统志》等古籍,成为后世美人与国家兴亡的象征。
作者介绍: 罗隐,唐代诗人,字惟良,号梦阮,晚号秋水山人,生于公元835年,卒年约为901年。他的诗风清新,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唐代中期,正值国家动荡时期,诗人借西施的故事反思国家的兴衰,并对人们对美色的迷恋表达了深刻的思考。
《西施》这首诗,表面上看似在讲述一个古老的美人故事,实际上却蕴含了深刻的政治哲理。诗中首先提出“家国兴亡自有时”,强调国家的命运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接着,诗人反问吴国人为何要怨恨西施,暗示对美色的执迷并非明智之举。最后一句“越国亡来又是谁”,则进一步引导读者思考,历史的兴亡不仅仅是个人的责任,也与时代背景、社会环境息息相关。诗人在用西施的故事揭示历史真相的同时,也对当时人们对美色的极端迷恋进行了批判,表现出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与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西施的故事探讨了国家的兴亡与个人的关系,批判了人们对美色的盲目崇拜,强调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西施》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西施”象征着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杜甫的《丽人行》同样涉及美人主题,但关注点在于社会现实与个人命运的牵扯,而罗隐的《西施》则更侧重于历史的反思与哲理的探讨。两者都表现出对美与权力关系的深刻思考,但视角和情感基调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