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西施

《西施》

时间: 2025-04-29 13:33:06

诗句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3:33:06

原文展示: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白话文翻译:

国家的兴衰有其自身的规律,吴国的人何必怨恨西施呢?如果西施能够使吴国倾覆,那么越国的灭亡又该归咎于谁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家国兴亡:指国家和家庭的兴盛与衰败。
  • :指埋怨、指责。
  • :这里指倾覆、灭亡。
  • :指灭亡、消失。

典故解析: 西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女,吴国为了美人而丢弃了国家的利益,最终导致自己的灭亡。西施的故事源于《史记》和《大元大一统志》等古籍,成为后世美人与国家兴亡的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罗隐,唐代诗人,字惟良,号梦阮,晚号秋水山人,生于公元835年,卒年约为901年。他的诗风清新,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唐代中期,正值国家动荡时期,诗人借西施的故事反思国家的兴衰,并对人们对美色的迷恋表达了深刻的思考。

诗歌鉴赏:

《西施》这首诗,表面上看似在讲述一个古老的美人故事,实际上却蕴含了深刻的政治哲理。诗中首先提出“家国兴亡自有时”,强调国家的命运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接着,诗人反问吴国人为何要怨恨西施,暗示对美色的执迷并非明智之举。最后一句“越国亡来又是谁”,则进一步引导读者思考,历史的兴亡不仅仅是个人的责任,也与时代背景、社会环境息息相关。诗人在用西施的故事揭示历史真相的同时,也对当时人们对美色的极端迷恋进行了批判,表现出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家国兴亡自有时:强调国家和家庭的命运有其规律,非个人所能左右。
  • 吴人何苦怨西施:质疑吴国人民对西施的怨恨,指出这种情绪是不理智的。
  • 西施若解倾吴国:假设西施真的有能力让吴国倾覆,这种想法是荒谬的。
  • 越国亡来又是谁:如果西施是导致吴国灭亡的原因,那么越国的灭亡又该由谁负责呢?

修辞手法:

  • 反问:通过反问句式,增强了诗的力度,促使读者思考。
  • 对比:将吴国和越国的命运进行对比,揭示深层次的历史哲理。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西施的故事探讨了国家的兴亡与个人的关系,批判了人们对美色的盲目崇拜,强调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西施:象征美丽与悲剧,代表人们对美色的执着。
  • 吴国与越国:象征国家的兴衰,反映社会的变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西施》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对美色的赞美
    • B. 家国兴亡的思考
    • C. 个人英雄主义
    • D. 自然景色的描绘
  2. 诗中提到的“西施”象征着什么?

    • A. 智慧
    • B. 美丽与悲剧
    • C. 力量
    • D. 财富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丽人行》
  • 李白《清平调》

诗词对比: 杜甫的《丽人行》同样涉及美人主题,但关注点在于社会现实与个人命运的牵扯,而罗隐的《西施》则更侧重于历史的反思与哲理的探讨。两者都表现出对美与权力关系的深刻思考,但视角和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
  • 《西施与吴越春秋》

相关查询

寄居道林寺作 寄谢高先辈见寄二首 其一 过陆鸿渐旧居 寄南岳泰禅师 寄武陵道友 庚午岁十五夜对月 寄答武陵幕中何支使二首 闻雁 城中晚夏思山 西山叟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日臻完善 履版 坐吃享福 艸字旁的字 卤字旁的字 坐地分赃 向壁虚造 小德出入 酒兴 包含鬓的成语 降开头的成语 齐心合力 黽字旁的字 包含卑的成语 矛字旁的字 澡练 采字旁的字 紫诰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