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7-29 22:45: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9 22:45:08
杂感
作者:白居易 〔唐代〕
君子防悔尤,贤人戒行藏。
嫌疑远瓜李,言动慎毫芒。
立教固如此,抚事有非常。
为君持所感,仰面问苍苍。
犬啮桃树根,李树反见伤。
老龟烹不烂,延祸及枯桑。
城门自焚爇,池鱼罹其殃。
阳货肆凶暴,仲尼畏于匡。
鲁酒薄如水,邯郸开战场。
伯禽鞭见血,过失由成王。
都尉身降虏,宫刑加子长。
吕安兄不道,都市杀嵇康。
斯人死已久,其事甚昭彰。
是非不由己,祸患安可防。
使我千载后,涕泗满衣裳。
这首诗表达了君子应当防止悔恨,贤人应当小心行事。怀疑的事情应该远离瓜果,言语和行动都要谨慎。教育的建立就是如此,处理事务也应有所非常。为了君主我表达我的感受,仰望苍天。狗啃桃树根,反而使李树受到伤害。老龟被烹煮也不会烂,祸害延及枯桑。城门自燃,池中的鱼也遭殃。阳货作恶多端,孔子在匡地感到畏惧。鲁酒薄得像水,邯郸却开战场。伯禽鞭下见血,过失由成王。都尉降于敌手,宫刑加于子长。吕安的哥哥不道德,都市里杀了嵇康。此人死去已久,其事迹依然显著。是非并非自己所能左右,祸患又怎么能够避免?使我在千载之后,泪水满衣裳。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以其平易近人的风格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而闻名。他的诗歌不仅表现了个人情感,也反映了社会的悲欢离合。
创作背景
《杂感》创作于白居易晚年,正值社会动荡和个人遭遇不幸之时,诗中表现出对社会黑暗的无奈与对人性复杂的思考,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精神。
《杂感》是一首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性复杂的诗。诗中通过诸多典故和生动的意象,揭示了人世间的无常与苦闷。白居易以简练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感慨,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深思。诗中提到的“犬啮桃树根”与“李树反见伤”,生动形象地传达了小事对大局的影响,强调了在社会中每一个细微行为的潜在后果。
整首诗流露出一种无奈与惋惜的情感,白居易在历史的沉淀中,对是非曲直、祸患无常有着深刻的认识。他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提出了“是非不由己,祸患安可防”的思考,体现了人对命运的无力感。最后一句“使我千载后,涕泗满衣裳”,更是将这种感情升华,表达了对历史悲剧的深切哀悼。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历史的反思与对社会的不满,揭示了人性与命运的复杂,强调了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力与无奈,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杂感》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白居易
C. 杜甫
诗中提到的“犬啮桃树根”象征什么?
A. 小事引发大祸
B. 桃花的美丽
C. 家庭的温暖
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嵇康”因何遭遇?
A. 因才华被重用
B. 因言论被杀
C. 因战斗受伤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