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23:46: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23:46:50
作者: 白居易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元和二年秋,我年三十七。
长庆二年秋,我年五十一。
中间十四年,六年居谴黜。
穷通与荣悴,委运随外物。
遂师庐山远,重吊湘江屈。
夜听竹枝愁,秋看滟堆没。
近辞巴郡印,又秉纶闱笔。
晚遇何足言,白发映朱绂。
销沉昔意气,改换旧容质。
独有曲江秋,风烟如往日。
疏芜南岸草,萧飒西风树。
秋到未几时,蝉声又无数。
莎平绿茸合,莲落青房露。
今日临望时,往年感秋处。
池中水依旧,城上山如故。
独我鬓间毛,昔黑今垂素。
荣名与壮齿,相避如朝暮。
时命始欲来,年颜已先去。
当春不欢乐,临老徒惊误。
故作咏怀诗,题于曲江路。
这首诗写于元和二年秋天,我当时三十七岁;而长庆二年秋,我已五十一岁。中间的十四年里,有六年我因被贬而居于偏远之地。人生的荣华与衰败,命运的沉浮都随外物而变。于是我前往庐山,重游湘江。夜晚听着竹枝的哀愁,秋天看着滟堆的消失。最近我辞去了巴郡的职位,又重新提笔写文章。晚年遭遇的事情不值一提,白发映衬着我的朱绂官服。昔日的豪情已经消散,旧日的容颜也已改变。唯独曲江的秋天与往日无异,南岸的草木疏落,西风中树枝萧瑟。秋天来得不久,蝉声又无数。莎草平整,绿茸相合,莲花落下,青房露水闪烁。今天我再次眺望,往年感秋的地方,池水依旧,城上的山依然如故。唯有我鬓间的白发,昔日黑发如今已变成白色。荣华与年华如同朝暮般相避。命运开始向我靠近,而岁月却已先行离去。春天时不再欢乐,临近老年只会徒增惊慌。因此我写下这首咏怀的诗,题于曲江的路上。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其诗作以语言通俗易懂、情感真挚著称。白居易的诗涵盖爱情、人生、时政等多个主题,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白居易中年时,经历了贬谪的痛苦,心中对人生的感慨与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交织,反映了他对岁月的沉思和对秋天的感悟。
《曲江感秋二首》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与对秋天的思考。诗中通过回忆与现实的对比,展现出时间的流逝和自我的变化。诗人从个人的经历入手,回首十四年的风风雨雨,感受到人生的无常与命运的捉弄。
诗的开头以对比的方式展现了不同时间的年龄,营造出一种时间的流逝感。接着,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表达内心的情感,秋天的萧瑟与蝉鸣,映衬出他内心的忧伤与孤独。诗中多次提到的对秋天的感受,既是对自然的描绘,也是对人生的反思,表现出诗人对过往岁月的怀念。
在形式上,白居易的诗语言简练、意象鲜明,充满了生活的真实感。他善于通过细腻的描写让读者感同身受,尤其是对秋天的描绘,既有自然的美感,又有深厚的人生哲理。整首诗在情感上既有对过往的追忆,又有对未来的无奈,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生命流逝的感叹。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秋天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经历的沉思,以及对生命流逝的无奈与感慨,体现出一种哲理性和人文关怀。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白居易在诗中提到自己经历了多少年的谴黜?
诗人以哪种自然景象来表达内心的感受?
诗中提到的“朱绂”指的是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