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52: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2:52:58
君不见滹沱流澌车折轴,公孙仓皇奉豆粥。
湿薪破灶自燎衣,饥寒顿解刘文叔。
又不见金谷敲冰草木春,帐下烹煎皆美人。
萍齑豆粥不传法,咄嗟而办石季伦。
干戈未解身如寄,声色相缠心已醉。
身心颠倒自不知,更识人间有真味。
岂如江头千顷雪色芦,茅檐出没晨烟孤。
地碓舂秔光似玉,沙瓶煮豆软如酥。
我老此身无着处,卖书来问东家住。
卧听鸡鸣粥熟时,蓬头曳履君家去。
你可曾见过滹沱河水流淌,车轴折断的情景吗?公孙急匆匆地端来豆粥。
湿透的柴薪和破烂的灶台点燃了衣服,饥寒的困扰顿时得到缓解,像刘文叔那样。
又可曾见过金谷园里敲冰的景象,春天草木生发,帐下的煎炒皆是美人。
萍水相逢的豆粥不传授诀窍,我随口吆喝着就为石季伦准备了。
干戈未解,身如寄人篱下,声色犬马的生活让我陶醉。
身心颠倒而不自知,更让我领悟到人间的真味。
岂能比得上江边千顷雪色的芦苇,茅檐在晨雾中时隐时现。
地碓舂米的米粒光洁如玉,沙瓶煮豆的豆子软如酥。
我年老无处可归,卖书来问东家住在哪。
卧听鸡鸣,豆粥煮熟的时候,蓬头垢面地去你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歌作品广泛而深刻,常融入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
《豆粥》作于苏轼晚年,正值宋代政治动荡、个人遭遇困境之时。诗中表达了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和对人间真味的体悟,反映了他对世事的思考。
《豆粥》以其独特的视角,描绘了一个简单却充满人情味的生活场景。开篇以滹沱河流淌、车轴折断的形象,迅速将读者带入一个混乱的背景。公孙送来的豆粥,仿佛是一种温暖的慰藉,带来了一丝安宁和满足。接下来,诗人通过刘文叔的例子,表达了在艰难生活中找到安慰的能力。
在“金谷敲冰草木春”中,诗人描绘出春天来临的美丽景象,暗示生活的美好总会在困顿中显现。与之对比,后面提到的“萍齑豆粥不传法”则反映出对世事的无奈与对生活简单真实的追求。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表达了即使身处动乱,内心也能因美食和自然而感到快乐。结尾的“卧听鸡鸣粥熟时”,更是体现了他对简单生活的热爱与向往,让人感受到一种温馨的宁静。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生活的微妙之处,表达了在纷乱的社会中,仍然能够找到内心的宁静与真实的美好,深刻而又感人。
整首诗通过对简单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间美好事物的深刻感悟,以及对人生的哲学思考,展现了一种超越世俗纷争的智慧与宁静。
《豆粥》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苏轼
C. 杜甫
D. 白居易
诗中提到的“公孙”指的是谁?
A. 刘备
B. 公孙弘
C. 曹操
D. 孟尝君
诗中“湿薪破灶自燎衣”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温暖
B. 失落
C. 困境
D. 喜悦
诗句“卧听鸡鸣粥熟时”反映了怎样的生活状态?
A. 忙碌
B. 宁静
C. 混乱
D. 忧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