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南海石门戍怀古

《南海石门戍怀古》

时间: 2025-04-27 07:16:30

诗句

汉家征百越,落地丧貔貅。

大野朱旗没,长江赤血流。

鬼神寻覆族,宫庙变荒丘。

唯有朝台月,千年照戍楼。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7:16:30

原文展示:

汉家征百越,落地丧貔貅。
大野朱旗没,长江赤血流。
鬼神寻覆族,宫庙变荒丘。
唯有朝台月,千年照戍楼。

白话文翻译:

汉朝征伐百越民族,结果让他们丧失了强大的力量。
大野之上,红色的旗帜已经消失,长江的水流成了鲜血。
鬼神在寻找覆灭的族人,宫庙早已变成荒凉的丘陵。
只有那明亮的月光,千年如一日,照亮着戍楼。

注释:

  • 汉家:指汉朝,代表一个强大的朝代。
  • 百越:指古代南方的诸多民族,代表汉朝征伐的对象。
  • 貔貅:神话中的一种神兽,象征强大的力量和财富。
  • 朱旗:指战斗中的红色旗帜,象征战争。
  • 赤血流:形容战争带来的惨烈后果,血流成河。
  • 鬼神:指亡灵或神祇,暗示亡族的悲哀。
  • 宫庙变荒丘:指原本的宗教场所因战乱而废弃,成了荒地。
  • 朝台月:指明亮的月光,象征永恒的存在。

典故解析:

  • 百越:古代南方的各个民族,常与中原王朝发生冲突。
  • 貔貅:在中国文化中,貔貅是守护财富与力量的象征。
  • 长江: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河流,常用来象征历史的变迁与时光的流逝。
  • 宫庙:象征着文化与信仰的中心,反映社会的安宁与繁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陶,唐代诗人,以边塞诗著称,作品常表达对战争的思考与对历史的反思。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唐代盛世时期,反映了对历史上汉朝征伐南方民族的思考,表现了战争带来的伤痛与失落。

诗歌鉴赏:

本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展现了战争的惨烈和对民族命运的深刻反思。开篇“汉家征百越”直指历史事件,强调汉朝对南方民族的征服,暗示了强权的无情。接下来的“落地丧貔貅”则为整个事件增添了悲剧色彩,表现了战争对民族生存的威胁。这种对比手法使得诗歌的情感更加深切,读者不仅能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也能体会到对历史的唏嘘。

“长江赤血流”这一句以生动的意象描绘了流血的景象,长江作为中华文化的象征,流动的鲜血不仅是对战争的控诉,也是对历史苦难的铭记。而“鬼神寻覆族,宫庙变荒丘”则将战乱的后果推向极致,神灵与庙宇的消逝象征着文化与信仰的崩溃,令人感到深深的惋惜。

最后一句“唯有朝台月,千年照戍楼”以月亮的恒久不变来呼应前面的历史变迁,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同时暗示了历史的记忆与反思。整首诗在悲怆之中又蕴含了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民族命运的关怀与对历史的追忆。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汉家征百越”:汉朝对南方民族的征伐,暗示强权与征服。
    • “落地丧貔貅”:表现征伐带来的悲剧,失去力量与尊严。
    • “大野朱旗没”:红旗的消失象征战争的结束与惨烈。
    • “长江赤血流”:形象地描绘了战争的血腥场面。
    • “鬼神寻覆族”:亡族之鬼在寻找归属,表现历史的悲痛。
    • “宫庙变荒丘”:宗教文化遭到破坏,暗示社会的动荡。
    • “唯有朝台月”:月亮作为恒久的象征,反衬历史的变迁。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落地丧貔貅”、“鬼神寻覆族”,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比喻:将历史的悲痛以“赤血流”形象化,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象征:月亮象征着历史的永恒与不变。
  •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绘,表达了对战争的控诉、对民族命运的关切和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展现了人类在历史变迁中的无奈与思考。

意象分析:

  • 汉家:象征权力与统治。
  • 百越:代表被征服的民族,体现了历史的变迁。
  • 朱旗:象征战争与斗争。
  • 赤血:暗示战争的惨烈,血的流淌与生命的逝去。
  • 鬼神:象征亡灵,代表历史的悲哀。
  • 宫庙与荒丘:文化的崩溃与历史的遗忘。
  • 朝台月: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永恒。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汉家征百越”中的“百越”指的是: A. 北方民族
    B. 南方民族
    C. 西方民族
    D. 中原民族

  2. 诗中“长江赤血流”表现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悲痛
    C. 宁静
    D. 激动

  3. 诗的最后一句“唯有朝台月”指的是什么? A. 战争的胜利
    B. 历史的遗忘
    C. 时间的永恒
    D. 民族的团结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春望》杜甫

诗词对比

  • 陈陶的《南海石门戍怀古》与杜甫的《春望》都有对历史变迁和战争后果的反思,但陈陶侧重于对南方民族的思考,而杜甫更关心国破家亡的个人情感。两者都表现出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类命运的关注。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陈陶诗集》

相关查询

题碧藻轩 叹世 庐山 栈道图 《绮疏遗恨》之刀 洞宾图 夜读 游焦山 渔樵问答歌 咏春江花月夜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杼柚之空 崩扰 实缺 双人旁的字 一班一辈 用字旁的字 额珠 生死存亡 一波才动万波随 肉字旁的字 泰山可倚 包含遒的词语有哪些 精结尾的成语 反文旁的字 愿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榡柱 川字旁的字 以一警百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