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1:25: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1:25:55
巴山遇中使,云自峡城来。
盗贼还奔突,乘舆恐未回。
天寒邵伯树,地阔望仙台。
狼狈风尘里,群臣安在哉。
在巴山遇到了中使,他从峡城而来。
盗贼仍在肆虐,皇帝的车驾恐怕还未能回到京城。
天气寒冷,邵伯树在风中瑟瑟作响,
地势辽阔,我向仙台望去。
在这狼狈不堪的风尘中,群臣们又在哪里呢?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其诗作以深厚的历史感和社会责任感著称,是“诗圣”。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安史之乱时期,社会动荡,国家危机,诗人身处这场动乱之中,目睹百姓苦难,感受到国家的衰败与无奈,因而写下此诗,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巴山》是一首充满忧国忧民情怀的诗作,诗人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将个人的遭遇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诗的开头提到“巴山遇中使”,一方面展示了身处边境的孤独和不安,另一方面也暗示了朝廷与地方的联系不畅。接着提到的“盗贼还奔突”,则直观地表现了社会动乱的严重性,诗人对国家安危的焦虑溢于言表。
“天寒邵伯树,地阔望仙台”两句,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既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也映射了他内心的忧郁与失落。邵伯树在寒风中瑟瑟作响,似乎在诉说着人间的苦难。而“地阔望仙台”,则是对美好理想的渴望,暗示着现实的无奈与理想的遥远。
最后一句“狼狈风尘里,群臣安在哉”,更是充满了对朝廷和群臣的质疑与无奈,表现出一种深切的孤独感和无助感。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凝练,透过个人的感受折射出时代的苦痛,体现了杜甫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深邃思考和强烈责任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动荡的深切忧虑,展现了个人在历史大潮中的无奈和孤独感,同时反映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中使”指的是:
A. 朝廷使者
B. 商贩
C. 旅行者
D. 农民
诗人对盗贼的描述是为了表达什么?
A. 生活乐趣
B. 社会动乱
C. 个人安宁
D. 旅行的愉悦
“天寒邵伯树”中的“寒”字主要表现了诗人的:
A. 快乐
B. 失落
C. 愤怒
D. 满足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