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3:26: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3:26:20
惠逆凶吉从,匪以人事配。
大道昧于蒙,多令亡故态。
泰伯称至仁,一止嗣谁夺。
回也踵圣轨,厥终丽夭罚。
伋子不逃死,与寿同并命。
伯奇以孝章,厥考非不令。
申徒昔蹈河,三闾亦怀沙。
奢突不旋踵,罹毒理则那。
孔仪交优游,冶死已有馀。
囊瓦秉国程,宛爇已不居。
君一臣则二,大易精义昭。
扶抑每不胜,天道时增忧。
这首诗表达了对人事与天道的思考,认为吉凶的变化不能简单地依靠人事来解读。大道的真理常常被蒙蔽,使得人们失去了对故态的认知。泰伯因其至仁而受到赞誉,但其后嗣又能继承多少呢?孔子追随圣贤的教诲,最终却也难逃生死的轮回。纵观历史,许多仁义之士也未能逃避命运的制约。诗中提到的伯奇以孝闻名,但他的父辈并非没有过失。申徒与三闾的故事,皆反映出对历史的感慨。奢华的生活一旦遭遇变故,毒害随之而至。孔仪虽一度游刃有余,但终究也难以逃避命运的安排。国家的治理之道被囊瓦掌握,而他却已无法再居于其位。君臣之间的关系如同二者不可分割,大易的精义显而易见。扶持与压抑之间的关系,总是难以平衡,天道常在增添人们的忧虑。
李锴,清代诗人,生于动荡的社会环境中,作品多反映对人事、历史的深刻思考,风格兼具古典与现代的元素。
该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变革与思想碰撞的时期,诗人通过对古代典故的引用,抒发对历史变迁与个人命运的感慨。
《折杨柳行》是一首包含历史哲理与人生感悟的诗作。诗中通过引用历史人物的事迹,反映出人们在面对命运时的无奈与挣扎。诗人将个人的命运与历史的兴衰结合在一起,揭示了人事与天道的相互影响。泰伯之仁、孔子的教诲以及申徒的沉浮,都表明了即便是品德高尚的人,也难以逃避生死的轮回。这种对命运的反思与对历史的敬畏,构成了诗作的核心思想。
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诗人不仅在批判人事的无常,也在呼唤一种对生活的深刻理解。诗中提到的“扶抑每不胜”,展现了在现实生活中,个人如何在天道与人道之间寻求平衡的困境。整首诗在结构上严谨,情感上深邃,充满了哲理的思考,给读者以深刻的启示。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中提到的“泰伯”以什么而著称?
A. 仁德
B. 智慧
C. 勇敢
答案:A
“扶抑每不胜”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情感?
A. 乐观
B. 无奈
C. 自信
答案:B
诗中的“孔仪”象征着什么?
A. 权力
B. 历史
C. 舍身取义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