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1:50: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1:50:36
空斋昼静焚旃檀,
古琴挂壁生清寒。
漆文虽作蛇腹断,
酝酿开国元气神犹完。
凤池之中有遗字,
乾德元年赵普制。
重修者谁张顺修,
汉雯山人名同留。
吾闻太宗欲法文武增二弦,
惜哉蔡裔所制今不传。
是时雅乐尚未定,此琴那独中和全。
何人试按和岘律,使与叉手之笛同清圆。
枯桐或是秦陇木,
屋材之余琴材便。
饰徽不用瓜子金,
十瓶或未来海壖。
想当炽炭烧肉后,应和靡玉声缠绵。
不然抛琴风雪夜,
终读论语二十篇。
呜呼陈桥排闼功莫京,
国家之事由书生。
誓书尾署臣普记,
陛下不误谁所成。
弹之莫作履霜操,
九原骨朽心难平。
君不闻中有痴儿,
临死呜咽悲啼声。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空荡的书房,白天宁静,焚烧着檀香,古琴挂在墙上,散发着清冷的气息。虽然琴的漆纹如同蛇腹般断裂,但它仍然蕴含着开国时的气韵和神韵。凤池之中有赵普留下的字迹,记载着乾德元年他的制作。重修这琴的又是谁呢?是张顺修,还是汉雯山人?我听说唐太宗想要在乐器中增添文武二弦,遗憾的是蔡裔所制作的琴如今已不传。那时雅乐尚未完善,而这琴却是独一无二,音色和谐。谁能试着按和岘律,使琴声与笛声同样清圆?这琴或许是用枯桐或秦陇木制成,剩余的屋材也能作为琴材。装饰徽章不必用瓜子金,十个瓶子或许也未必能有海壖之美。想象当初炭火烧肉后,琴声应和着靡玉声缠绵。否则在风雪夜抛下琴,我只能读《论语》二十篇。哎,陈桥之事功劳无奈,国家之事却由书生来操心。誓书的尾署是臣普的记载,陛下若不明白,那是谁的功劳?弹琴时切勿作履霜操,九原之地骨头已朽,心中难以平静。你可曾听闻那痴儿,临终时的呜咽悲啼声。
钱泰吉,清代诗人,其诗风以清新、高雅著称,善于描绘古琴和雅乐文化,反映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本诗创作于清代,反映了诗人对古琴的热爱和对文人雅士生活的向往。同时,诗中也表达了对历史文化的追溯与对社会政治的思考。
这首诗以古琴为主题,通过对琴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音乐、文化和历史的深刻思考。开篇便以“空斋昼静焚旃檀”引入,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清幽的氛围,古琴的清寒与檀香的袅袅余香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对传统文化的崇敬。
诗中提到的“凤池”与赵普的遗字,勾勒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通过对赵普制作古琴的追溯,诗人不仅是在缅怀过去,更是在探讨文化传承的意义。接着,“重修者谁张顺修”一句,表现出对文化传承者的追问与思索,诗人似乎在责问当代人对历史的忽视。
随后,诗人转向对文武二弦的思考,表达了对雅乐尚未完善的惋惜,反映出他对文人雅士理想生活的向往。对于乐器的讨论,实际上也是在探讨文化自信与国家未来的关系。
最后,诗人以“呜呼陈桥排闼功莫京”感慨国家大事的复杂,揭示出书生与国家命运的紧密联系,同时也流露出对历史的无奈与悲凉。整首诗在对古琴的赞美中,蕴藏着对历史文化的思考、对未来的期待与对当下的迷茫,情感深邃且真切。
整首诗以古琴为线索,探讨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待。诗中流露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展现了诗人对文化的责任感与历史的敬畏。
诗中提到的“凤池”指的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蔡裔”是谁?
诗中提到的“古琴”象征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