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14:15: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4:15:38
《杂曲歌辞·古别离二首》
水国叶黄时,洞庭霜落夜。
行舟闻商估,宿在枫林下。
此地送君还,茫茫似梦间。
后期知几日,前路转多山。
巫峡通湘浦,迢迢隔云雨。
天晴见海樯,月落闻津鼓。
人老自多愁,水深难急流。
清宵歌一曲,白首对汀洲。
与君桂阳别,令君岳阳待。
后事忽差池,前期日空在。
木落雁嗷嗷,洞庭波浪高。
远山云似盖,极浦树如毫。
朝发能几里,暮来风又起。
如何两处愁,皆在孤舟里。
昨夜天月明,长川寒且清。
菊花开欲尽,荠菜拍来生。
下江帆势速,五两遥相逐。
欲问去时人,知投何处宿。
空令猿啸时,泣对湘潭竹。
在水乡的秋天,叶子开始变黄,洞庭湖的霜降临在夜晚。乘船行驶时听见商人的叫卖声,晚上停泊在枫树林下。此地送别你,恍若梦中分离。未来的日子还有多少,我知道前方道路多么崎岖。巫峡与湘浦相通,遥远的地方隔着云雨。天晴时能见到海上的帆影,月落时听到渡口的鼓声。人到老时常多愁善感,江水深处难以急流而动。清冷的夜晚唱一曲歌,与白发之人对岸相望。与你在桂阳道别,希望你在岳阳耐心等待。后来的事情难以预料,前方的日子空荡荡。树木凋落,雁声哀鸣,洞庭湖的波浪高涨。远山像云朵覆盖,边际上的树木如毫发。早晨出发能走多远,傍晚又起了风。如何两地愁苦,皆在这一只孤舟里。昨夜月光明亮,长江寒冷而清澈。菊花快要凋谢,荠菜却又生长。下江的帆船行驶迅速,五两船遥相追逐。想问那去的人,知晓何处可以栖息。空留猿啼声,泪对湘潭竹。
李端,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抒情见长,尤其擅长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情感。
《杂曲歌辞·古别离二首》创作于唐代,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愁苦和对未来的茫然,反映了唐代社会动荡与人际关系的复杂。
这首诗描绘了深秋的水乡景色,和诗人与友人分别的愁绪。诗的开头通过景色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水国的叶子变黄,洞庭的霜降临,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诗人在行舟途中,耳边传来商贩的叫卖声,仿佛喧嚣的生活与内心的宁静形成了鲜明对比。
随着诗句的发展,愁绪愈加浓厚。诗人感慨前路多山,暗示未来的艰难与不确定。巫峡与湘浦的遥远隔离,象征着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距离。天晴时见到的海樯,月落时闻到的津鼓,都是生活中细腻的观察,也是对人生旅途的反思。
后半部分,诗人将更多的情感倾注于个人的内心世界,表达了老去带来的忧愁与无奈。清宵歌一曲,似乎在为逝去的青春和别离的痛苦进行抚慰。诗的结尾,借助猿啼与竹影,传达出孤独与愁苦的情感,令人心生共鸣。
此诗的中心思想在于离别的愁苦和对未来的迷茫,表现了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对人生旅途的思考。通过自然的描绘,传达出深沉的情感,反映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诗中提到的“水国”指的是哪个季节?
诗人在哪个地点送别友人?
诗中提到的猿啼象征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