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1:49: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1:49:19
作者:李端 〔唐代〕
泉水山边去,高人月下看。
润松秋色净,落涧夜声寒。
委曲穿深竹,潺湲过远滩。
圣朝无隐者,早晚罢渔竿。
泉水流向山边,月下的高人正在观望。
润泽的松树在秋色中显得格外清晰,
夜晚的涧水声传来,显得寒冷而清脆。
曲折的水流穿过深竹,潺潺的水声流过远滩。
在圣明的朝代里没有隐士,
早晚都要放下渔竿。
本诗中提到的“圣朝无隐者”,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开放与繁荣,隐士生活的缺失则暗示了士人的无奈与对现实的无声抗议。
作者介绍:李端是唐代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反映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唐代社会安定、繁荣的背景下,诗人通过山泉、松树等自然景物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现实的无奈。
《赋得山泉送房造》通过描绘山泉流动的情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泉水的流动象征着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追寻。开篇“泉水山边去,高人月下看”,构建了一个幽静而清雅的场景,既有自然的美丽,也有高人对月的沉思。这种意象的结合,使得整首诗在清新自然的氛围中,透出几分哲理的思考。
诗中“润松秋色净,落涧夜声寒”通过对比,展现了秋天的清冷和松树的生机,进一步加深了诗意。通过“委曲穿深竹,潺湲过远滩”两句,诗人描绘出泉水流淌的曲折与悠扬,表现了他对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受。
末尾一句“圣朝无隐者,早晚罢渔竿”则显得格外沉重,隐士的缺失象征着士人理想的破灭,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的失落与惆怅。整首诗在清新与沉重之间取得了微妙的平衡,展现了李端对生命、自然与社会的深刻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现实社会的无奈与失落,展现了李端作为唐代文人的深刻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高人”指的是?
诗中提到的“圣朝”是指哪个朝代?
诗人通过泉水的描绘,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希望以上内容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赋得山泉送房造》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