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7:51:01
将欲言治人,必先由正身。
身正人自治,此化行如神。
总总群圣书,论说尤谆谆。
后贤守为法,不敢忘逡巡。
有欲著其迹,更假他物伸。
或取几杖明,或用盘盂陈。
或则铭于座,或则书于绅。
此皆贪道者,欲己日夕亲。
涵泳既滋久,盛德光璘璘。
鲁侯相门子,佩义而服仁。
来乘别驾舆,齿发何青春。
开口议政事,条件皆有伦。
春露与秋霜,畏爱其吏民。
尚惧有片缺,不使其质纯。
乃于厅事侧,开轩承甲寅。
题曰三省堂,大构高榜新。
地古物象野,水竹清衣巾。
公暇每居此,寂嘿如隐沦。
冥心以自观,外揣复内循。
一有所不逮,补绽无纤尘。
既已自作诗,文理相彬彬。
宛转示明戒,欲使风俗淳。
愚重侯所存,再拜无辞频。
待己固如此,贤哉君子邻。
常愿此基构,永不罹荆榛。
有坏则请修,使之名不泯。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7:51:01
原文展示:
邛州倅 文同 〔宋代〕
将欲言治人,必先由正身。身正人自治,此化行如神。总总群圣书,论说尤谆谆。后贤守为法,不敢忘逡巡。有欲著其迹,更假他物伸。或取几杖明,或用盘盂陈。或则铭于座,或则书于绅。此皆贪道者,欲己日夕亲。涵泳既滋久,盛德光璘璘。鲁侯相门子,佩义而服仁。来乘别驾舆,齿发何青春。开口议政事,条件皆有伦。春露与秋霜,畏爱其吏民。尚惧有片缺,不使其质纯。乃于厅事侧,开轩承甲寅。题曰三省堂,大构高榜新。地古物象野,水竹清衣巾。公暇每居此,寂嘿如隐沦。冥心以自观,外揣复内循。一有所不逮,补绽无纤尘。既已自作诗,文理相彬彬。宛转示明戒,欲使风俗淳。愚重侯所存,再拜无辞频。待己固如此,贤哉君子邻。常愿此基构,永不罹荆榛。有坏则请修,使之名不泯。
白话文翻译:
如果要谈论治理人民,必须首先从端正自身做起。自身端正了,人民自然会自我治理,这种教化效果如同神助。众多圣贤的书籍,论述得尤为详尽。后来的贤人将其作为法则,不敢忘记谨慎行事。有些人想要留下自己的事迹,便借助其他物品来表达。有的用几杖来明示,有的用盘盂来陈列。有的则刻在座位上,有的则写在衣带上。这些都是追求道德的人,希望自己能日夜亲近道德。长期沉浸其中,盛德的光辉熠熠生辉。鲁侯是相门之子,他佩戴着义,穿着仁。他乘坐别驾的车舆,年纪轻轻。开口讨论政事,条理清晰。对待吏民如同春露与秋霜,既敬畏又爱护。仍然担心有缺陷,不使其本质纯净。于是在厅事旁边,开辟了一个轩敞的地方,承接甲寅年。题名为三省堂,高大的匾额崭新。这里地古物象野,水竹清幽,衣巾清爽。公暇时常在此居住,寂静无声如同隐居。深思自省,内外兼顾。一旦有所不及,便立即补救,不留丝毫瑕疵。既然已经自己作诗,文理相得益彰。婉转地示以明戒,希望使风俗淳朴。我重视侯的存心,再三拜谢不辞频繁。对待自己如此严格,真是贤德的君子邻居。常愿这基构永不遭受破坏,一旦有损坏就请修复,使其名声不灭。
注释: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同(1018-1079),字与可,号石湖,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以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著称,尤其擅长山水诗和田园诗。他的作品多反映自然风光和田园生活,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文同在担任邛州副职官员时所作,表达了他对治理人民的看法和对自我修养的重视。诗中提到的“三省堂”是他为了自我反省和提升道德而开辟的一个地方,体现了他的治政理念和对个人品德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正身”为核心,强调了个人修养对于治理人民的重要性。文同通过丰富的意象和典故,展现了他对道德的追求和对自我反省的重视。诗中的“三省堂”象征着自我修养的场所,而“鲁侯相门子”则体现了高贵的出身和品德。文同通过这些意象,传达了他对治理人民的深刻见解和对个人品德的坚定追求。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了文同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强调个人修养对于治理人民的重要性。文同通过丰富的意象和典故,展现了他对道德的追求和对自我反省的重视。诗中的“三省堂”象征着自我修养的场所,而“鲁侯相门子”则体现了高贵的出身和品德。文同通过这些意象,传达了他对治理人民的深刻见解和对个人品德的坚定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