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17:44: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17:44:23
朔风催入峡,惨惨去何之。
共指苍山路,来朝白帝祠。
荒城秋草满,古树野藤垂。
浩荡荆江远,凄凉蜀客悲。
迟回问风俗,涕泗悯兴衰。
故国依然在,遗民岂复知。
一方称警跸,万乘拥旌旗。
远略初吞汉,雄心岂在夔。
崎岖来野庙,闵默愧常时。
破甑蒸山麦,长歌唱竹枝。
荆邯真壮士,吴柱本经师。
失计虽无及,图王固已奇。
犹余帝王号,皎皎在门楣。
北风呼啸着吹入峡谷,令人心中凄惨,不知前往何处。
指向那遥远的苍山路,明天我要去白帝的祠堂。
荒凉的城池上秋草丛生,古老的树木和野藤垂挂下来。
浩浩荡荡的荆江在远方流淌,令人感到凄凉的蜀地游子悲伤。
迟迟回首询问风俗,泪水与唏嘘感慨着兴衰更替。
故国依旧存在,然而那些遗民又能知晓多少。
一方声称警备很严,万乘之国都拥簇着旌旗。
当年吞并汉朝的雄图壮志,难道如今还在夔地?
崎岖不平的道路通向这座野庙,心中默默感到愧疚。
破旧的锅蒸着山间的麦子,长歌唱起竹枝曲。
荆邯的壮士真是英雄,吴柱本是教书的师者。
虽然失去计策无可挽回,图谋王业本是奇才。
但那曾经的帝王之号,依然清晰在门楣之上。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他的诗词以豪放、奔放、深邃著称,作品多涉及人生哲理、社会风貌和个人情感。
《白帝庙》作于苏轼被贬后途经白帝庙时,诗中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与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反映了他对时局的关注与对个人命运的思索。
《白帝庙》通过描绘北风入峡的凄凉场景,表露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悲伤。诗中融合了对历史的反思与对故国的深情,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诗的开头,北风的呼啸与孤独的旅途形成鲜明对比,营造出一种愁苦的氛围。接着,诗人描绘了荒城与秋草的景象,暗示着曾经的繁华已然不再。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不仅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也深深思念着故国的遗民。诗中的“遗民岂复知”,既体现了对历史的无奈与惋惜,也显示了对当下社会的深刻洞察。最后,诗人通过对英雄与教书匠的对比,暗示着人才的流失与历史的变迁,表现了对未来的忧虑与对过往的怀念。
整首诗情感丰沛,语言凝练,既有对故国的眷恋,也有对历史的深思,充分体现了苏轼对于人生、国家和历史的复杂情感。
朔风催入峡,惨惨去何之。
北风呼啸,催促着我走入峡谷,内心感到无比凄惨,不知将去何方。
共指苍山路,来朝白帝祠。
指向遥远的苍山之路,明天我要去拜访白帝的祠堂。
荒城秋草满,古树野藤垂。
荒废的城池上长满了秋天的草,古老的树木和野藤垂挂下来。
浩荡荆江远,凄凉蜀客悲。
荆江浩浩荡荡流向远方,令人感到凄凉的蜀地游子悲伤。
迟回问风俗,涕泗悯兴衰。
迟迟回头询问当地风俗,泪水与叹息感慨着历史的兴衰。
故国依然在,遗民岂复知。
故国依旧存在,但那些遗民又能知晓多少呢?
一方称警跸,万乘拥旌旗。
一方声称警备很严,万乘之国都拥簇着旌旗。
远略初吞汉,雄心岂在夔。
当年吞并汉朝的雄图壮志,如今又怎么会在夔地呢?
崎岖来野庙,闵默愧常时。
这崎岖的道路通向野庙,心中默默感到愧疚。
破甑蒸山麦,长歌唱竹枝。
破旧的锅蒸着山间的麦子,长歌唱起竹枝曲。
荆邯真壮士,吴柱本经师。
荆邯的壮士真是英雄,吴柱本是教书的师者。
失计虽无及,图王固已奇。
虽然失去计策无可挽回,图谋王业本是奇才。
犹余帝王号,皎皎在门楣。
但那曾经的帝王之号,依然清晰在门楣之上。
整首诗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对历史兴衰的感慨,以及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思考。诗人通过描绘自然与人文的景象,展现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的紧密联系,体现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未来的忧虑。
诗中提到的“白帝”的祠堂位于哪个地方?
A. 四川
B. 重庆
C. 湖南
D. 湖北
"涕泗悯兴衰"中的“涕泗”指的是什么?
A. 眼泪和叹息
B. 酒水
C. 食物
D. 风俗
诗中提到的“荒城”象征着什么?
A. 繁华
B. 未来
C. 过往的辉煌与如今的荒凉
D. 旅行的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