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4:53: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4:53:23
致政王侍郎
作者: 司马光 〔宋代〕
弱冠献奇策,居然终贾才。
赋成平乐馆,歌奉柏梁杯。
丽藻留昭世,英游隔夜台。
土中埋美玉,谁见不兴哀。
这首诗表达了年轻时献策的理想与追求,然而最终却发现自己的才华未能得到应有的赏识。诗中提到的“平乐馆”和“柏梁杯”象征着诗人的成就与荣耀,而“土中埋美玉”则暗示着埋没的人才和对未被重视的哀伤。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涑水,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以史学见长,著有《资治通鉴》,是一位影响深远的历史学家。诗歌方面,司马光的作品常体现出深刻的思考与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这首诗写于司马光的官场经历,表达了对自己才华未能施展的惋惜与无奈,反映了当时士人的苦闷心情。
整首诗以弱冠年纪时的壮志为引子,抒发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反思。诗人在年轻时渴望展现自己的才华,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这种期望逐渐被现实所击碎。开头两句“弱冠献奇策,居然终贾才”中,诗人通过“弱冠”这一词语,展现了当时年轻人的理想与抱负,而“终贾才”则反映了对才华被埋没的不满。
接下来的“赋成平乐馆,歌奉柏梁杯”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曾经的成就的怀念,平乐馆和柏梁杯都象征着辉煌的过去。接着的“丽藻留昭世,英游隔夜台”,则是在强调虽然有美好的词句和才华,却因环境的原因而未能持久被人铭记。
最后一句“土中埋美玉,谁见不兴哀”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诗人对被埋没的才能表示深切的哀痛,清晰地传达出对社会对人才不重视的批判。这首诗不仅体现了个人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状,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整首诗着重表达了对被埋没才华的惋惜,反映了士人面对现实时的无奈与失落,同时也强调了社会对人才的重视程度。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中浓厚的怀古情绪,反映出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诗中“弱冠”指的是多大年龄?
a) 18岁
b) 20岁
c) 25岁
d) 30岁
“柏梁杯”象征什么?
a) 恋爱
b) 荣耀
c) 战争
d) 平淡
诗中提到的“美玉”比喻什么?
a) 财宝
b) 美德
c) 优秀人才
d) 诗歌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司马光的《致政王侍郎》更为沉郁,前者强调豪情壮志,而后者则是对才华被忽视的感慨。
以上资料将有助于深入理解司马光的诗歌及其时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