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0:14: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0:14:04
重答刘和州
白居易
分无佳丽敌西施,
敢有文章替左司。
随分笙歌聊自乐,
等闲篇咏被人知。
花边妓引寻香径,
月下僧留宿剑池。
可惜当时好风景,
吴王应不解吟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美丽和才华的感慨,认为自己没有如西施那样的佳丽,也没有能与左司(左思)匹敌的文章。虽然随意地享受着音乐和歌声,但自己所作的诗篇却常常被他人知晓。花边的妓女引领我走向香径,在月光下,僧人留宿在剑池旁。可惜那时的好风景,吴王可能并不懂得吟诗的乐趣。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风格以平易近人和通俗易懂著称,作品多涉及社会现实,表达对民生疾苦的关心。白居易的代表作包括《赋得古原草送别》、《长恨歌》等。
《重答刘和州》创作于白居易晚年,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风气的看法和个人的感慨。诗中提到的西施和左思,象征着美丽和才华,表明诗人对自身处境的自谦与不满。
这首诗通过对比的手法,展现了诗人对美与才的追求与自我反思。开篇即以“西施”与“左司”作对比,表明诗人自觉在美丽和才华上的不足,表现出一种自谦之态。接着,诗人提到“随分笙歌聊自乐”,表明在缺乏佳丽与文章的情况下,他仍然试图通过享受音乐来获得片刻的快乐,这反映了他对生活乐观的一面。后半部分中的“花边妓”和“月下僧”则通过描绘景象,营造出一种闲适的氛围,暗示诗人在平淡生活中的无奈与乐趣。
然而,最后一句“可惜当时好风景,吴王应不解吟诗”则引发了对历史的追忆与惋惜,诗人感叹美好的时光总是稍纵即逝,而那些拥有美丽与才华的人却未必能够理解诗歌的深意。这种情感的复杂性使得整首诗既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又有对现实的无奈与反思,展现了白居易深厚的艺术造诣与人文关怀。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表达诗人对美与才的渴望及对现实的无奈,同时也流露出对历史的追忆,展现了一种丰富的情感层次。
诗中提到的哪个历史人物被称为美丽的象征?
诗人采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诗中提到的“月下僧”是什么样的意象?
白居易的《重答刘和州》与李白的《庐山谣》同样关注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的结合,白居易更多表现出对现实的思考与无奈,而李白则展现了对自由与豪情的追求,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