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7:13: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7:13:35
宿鸟动前林,晨光上东屋。
铜炉添早香,纱笼灭残烛。
头醒风稍愈,眼饱睡初足。
起坐兀无思,叩齿三十六。
何以解宿斋,一杯云母粥。
宿鸟在前面的树林中鸣叫,晨光照耀着东边的房屋。
铜炉里添上了早晨的香气,纱笼下的残烛也已熄灭。
头脑渐渐清醒,微风稍微减弱,眼睛也感到刚刚得到了充足的休息。
坐起身来却没有什么思绪,叩齿数了三十六下。
用什么来解乏呢?只是一碗云母粥。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诗以通俗易懂、情感真挚著称,擅长描写社会生活和个人情感。他的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
《晨兴》写于白居易晚年的一个清晨,表现了诗人在晨起时的状态与思考。诗中描绘了自然的清晨景象与个人内心的感受,反映了他的生活方式和对清淡生活的追求。
《晨兴》是一首描写清晨景象的诗,字句简练而意境深远。诗的开头通过“宿鸟动前林”和“晨光上东屋”引入了清晨的宁静与美丽,描绘出一幅生动的自然图景。接着,诗人以“铜炉添早香,纱笼灭残烛”展现了生活的细节,表现出一种悠闲自得的生活态度。
在诗的后半部分,白居易通过“头醒风稍愈,眼饱睡初足”描绘了自己刚刚醒来的状态,接着通过“起坐兀无思,叩齿三十六”流露出一种轻微的无聊与思绪的空白,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的反思与感悟。最后一句“何以解宿斋,一杯云母粥”不仅点明了诗人的清淡饮食,也隐喻了他对简单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构建了一个清新、自然的意境,展现了白居易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内心平和的渴望,体现出唐代人文精神的高尚与自然的和谐美。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平和态度,追求简单与宁静,反映了他在清晨时分对生活的思索与感悟,体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哲学。
这些意象不仅构建了诗歌的情境,也深刻地表达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与生活哲学。
诗中描绘的清晨景象有哪些?
A. 鸟鸣、晨光
B. 雨声、雷电
C. 夜色、星辰
诗人用什么来解乏?
A. 酒
B. 云母粥
C. 水果
诗中“何以解宿斋”的意思是?
A. 如何解乏
B. 如何用餐
C. 如何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