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8:52: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8:52:54
平山堂
作者:王安石
城北横冈走翠虬,一堂高视两三州。
淮岑日对朱栏出,江岫云齐碧瓦浮。
墟落耕桑公恺悌,杯觞谈笑客风流。
不知岘首登临处,壮观当时有此不。
城北的山冈上,有青翠的龙蛇蜿蜒而行,
一座大厅高高在上,俯视着两三州的景色。
在淮河岸边,阳光照耀着红色的栏杆,
江边的山岫与云朵相映,碧瓦在水面上浮动。
乡村里,农人耕作,公家和睦,
酒杯相碰、谈笑风生,客人们风流倜傥。
我不知道登上岘首的地方,
当年壮观的景象是否还在。
作者介绍: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冲庵,晚号半山,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主张变法,推行新法,是“熙宁变法”的主要倡导者之一。王安石的诗词作品风格变化多端,既有豪放之作,也有细腻的抒情。
创作背景:本诗作于王安石晚年,反映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与对自己仕途的思考。在经历了政治风波与个人生活的起伏之后,他在平山堂中,回望过去的种种,感慨万千。
《平山堂》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怀相结合的诗。诗中,王安石以生动的笔触勾勒出城北的美丽山冈,并通过对比展示出独特的视野与情感。开头两句便引人入胜,翠绿的山脊与高耸的堂楼构成了一幅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画面。接着,诗人描绘了阳光照耀下的江边景象,细腻的描写让人仿佛也能感受到温暖的阳光与清新的空气。
在后半部分,王安石转向了人文生活的描写,乡村的和睦与欢快的聚会生动地体现了人们的欢乐与宁静。最后一句“不知岘首登临处,壮观当时有此不”则带有哲理性的思考,表达了对时光流逝与昔日壮丽景象的感慨,寄托了对历史的追忆和对未来的思考。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邃的思考,展现了王安石对自然美的热爱与对人文精神的追求,体现了他作为一位诗人的独特视角与深厚的情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乡村生活的向往,结合个人的思考,体现出对历史与时间的感慨。诗人在享受美景的同时,思考着人生的变化与无常,深刻而富有哲理。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下列哪一句描述了景色的开阔?
A. 墟落耕桑公恺悌
B. 一堂高视两三州
“翠虬”在诗中象征什么?
A. 人情
B. 自然的生机
诗中提到的“朱栏”指的是什么?
A. 红色的栏杆
B. 红色的房屋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王安石与李白在自然描绘上各有千秋,王安石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而李白则倾向于表现个人的豪情与壮志。两者在风格与情感表达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推荐书目:
这些书籍能够帮助深入理解王安石的生平及其作品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