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56: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56:43
已分将身死势权,
恶名磨灭几何年。
想君魂魄千秋后,
却悔初无二顷田。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苏秦一生的反思。苏秦为了追求权势而付出了生命,留下了恶名,这种名声经过多少年才能磨灭?我想到了您的灵魂在千秋之后,会不会后悔当初没有拥有两顷田地的安稳生活呢?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苏秦,战国时期的谋士,以合纵之计著称。他为权势而奔波,最终却名声不佳,反映了历史上许多追求名利者的悲剧。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晚号香溪,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主张改革,致力于国家富强,代表了“王安石变法”的思想。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王安石生活的动荡年代,反映了他对历史人物的深刻思考,特别是对权力、名声与个人命运的探讨。
这首诗通过苏秦的例子,揭示了追求权力与名利的代价。诗人以苏秦的命运为引子,揭示了个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开头“已分将身死势权”表达了对权力的渴求最终导致生命的牺牲,接着对“恶名”的反思展现了历史人物在追求名利之后留下的负面印记。最后,诗人抒发了一种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选择的反思,想象着苏秦的灵魂在千秋之后是否会后悔没有选择安稳的田园生活。
整首诗在情感上充满了对历史人物的同情与对自身命运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名利和道德的深刻理解。王安石用简洁的语言传达了复杂的人生哲理,使得这首诗在感情与思想上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追求权力与名声的代价,反思历史名人的命运,表现了对安稳生活的向往与对人生选择的深刻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苏秦追求的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二顷田”象征什么?
诗人在反思谁的命运?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王之涣的《登高》也是反映人生感悟的佳作,尽管主题不同,但同样展现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