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4:37: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4:37:55
《在郡秋怀二首》 ——张九龄
秋风入前林,萧瑟鸣高枝。
寂寞游子思,寤叹何人知。
宦成名不立,志存岁已驰。
五十而无闻,古人深所疵。
平生去外饰,直道如不羁。
未得操割效,忽复寒暑移。
物情自古然,身退毁亦随。
悠悠沧江渚,望望白云涯。
露下霜且降,泽中草离披。
兰艾若不分,安用馨香为。
庭芜生白露,岁候感遐心。
策蹇惭远途,巢枝思故林。
小人恐致寇,终日如临深。
鱼鸟好自逸,池笼安所钦。
挂冠东都门,采蕨南山岑。
议道诚愧昔,览分还惬今。
怃然忧成老,空尔白头吟。
秋风吹入前面的树林,发出萧瑟的鸣叫。
我这个寂寞的游子思念故乡,醒来叹息,又有谁能理解我的心情?
在仕途上有所成就,却无名于世,理想已随岁月而逝。
五十岁时仍无名声,古人对此深感耻辱。
我一生追求外在的装饰,理想却如同不羁的野马。
未能实现理想,岁月忽然变迁。
世事自古如此,身退时毁誉也随之而来。
我孤独地望着长江的沙洲,眺望着白云的边际。
露水下降,霜也降临,泽中的草木已经凋零。
兰草和艾草本无区别,何必用芬芳来区分?
庭院里的杂草在白露中生长,岁月的流逝令我心生感慨。
马脚受伤,让我羞愧于漫长的旅途,思念那巢树的故林。
小人害怕遭受侵扰,整天如同身处深渊。
鱼和鸟乐于自在,池塘的笼子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
我挂下官帽,走出东都的门,采摘南山的蕨菜。
回想过去的理想,现今的生活也算是惬意。
我忧愁地感叹年华已逝,白头吟唱只剩空虚。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唐代著名诗人、政治家。曾任宰相,以清正廉明著称,诗作以五言诗和律诗见长,风格典雅,情感真挚。
《在郡秋怀二首》创作于张九龄仕途上升、心绪复杂的时期,表现了他对仕途的反思和对人生的感慨。诗中流露出他对故乡的思念、对年华流逝的无奈,以及对名利的淡泊。
《在郡秋怀二首》通过秋日景象引发诗人内心深处的沉思,表达了游子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经历的反省。开篇以“秋风入前林,萧瑟鸣高枝”描绘了秋天的萧条,营造出一种孤独和寂寞的氛围。接着,诗人通过“宦成名不立,志存岁已驰”的自我反思,表达了对仕途的失落与无奈。
在后半部分,诗人用“兰艾若不分”来比喻人生的无常和难以区分的价值,反映出他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同时,诗中“挂冠东都门,采蕨南山岑”一语,展现了他辞官归隐的决心,表达了对自然和简单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展现了张九龄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与感悟,具有很强的哲理性。通过秋天的景象,诗人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以及对名利的淡泊,传达出一种对人生的感慨与无奈,同时也展现了他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郡秋怀二首》的作者是?
诗中提到的“兰艾若不分”是什么意思?
诗人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通过哪个意象表现?
在张九龄的《在郡秋怀二首》中,诗人通过秋天的萧瑟景象表达对人生的感慨;而李白的《静夜思》则通过月光勾起游子的思乡情,二者虽同为思乡,但情感基调各有不同,张九龄更显沉重,李白则流露出柔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