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4:17: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4:17:39
答陈拾遗赠竹簪
作者: 张九龄 〔唐代〕
与君尝此志,因物复知心。
遗我龙钟节,非无玳瑁簪。
幽素宜相重,雕华岂所任。
为君安首饰,怀此代兼金。
这首诗表达了我和你有着相同的志趣,因此用物品来传达心意。你送给我这根竹簪,虽然没有华丽的玳瑁簪,但它的朴素更显得珍贵。简单的素雅与华丽的雕饰相比,实际上更为贴心。为了你,我愿意佩戴这首饰,心中更是怀有对你的情谊。
张九龄,字子寿,号季直,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他的诗歌常常表现出一种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宁静的情怀。在这首诗中,竹簪象征着质朴与真诚,而玳瑁簪则代表奢华与虚荣。通过对比,诗人强调了内心情感的真挚高于外在形式的华丽。
作者介绍: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号季直,唐代政治家和文学家,以清白正直和才华横溢著称。他在诗歌创作上,常以清新、质朴的风格著称。
创作背景:此诗是在诗人与朋友陈拾遗之间的互动中创作的,表达了二人之间的真挚情谊和共同志趣的理解。诗人通过竹簪的赠与,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
《答陈拾遗赠竹簪》是一首体现友情和内心情感的诗作。诗中,张九龄通过对赠送竹簪和玳瑁簪的对比,表达了对质朴、真诚的追求。竹簪的简单和清雅,反映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而玳瑁簪的奢华则被视为一种外在的虚荣。诗人认为,真正的友谊不在于物质的富丽,而在于心灵的契合。“为君安首饰,怀此代兼金”一句,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他甘愿以质朴的首饰象征对朋友的深情,这种情感的表达,正是唐代诗歌的魅力所在。
该诗不仅在意象上展现了竹与华丽饰品的对比,更从情感层面传达了诗人对真诚友谊的向往与珍惜。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表达,张九龄的诗歌让人感受到一种温暖而真实的人际关系,展现了他在诗歌创作中的独特视角和深邃思想。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强调真挚的友谊与内心的情感高于外在的奢华,展示了友情的真诚和纯粹。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龙钟节”象征什么?
张九龄在诗中强调了哪种情感?
诗中“雕华岂所任”是什么意思?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