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早发上东门

《早发上东门》

时间: 2025-05-07 18:14:53

诗句

十五能行西入秦,三十无家作路人。

时命不将明主合,布衣空染洛阳尘。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8:14:53

原文展示:

早发上东门 綦毋潜 〔唐代〕

十五能行西入秦,三十无家作路人。 时命不将明主合,布衣空染洛阳尘。

白话文翻译:

十五岁就能西行进入秦地,三十岁时却无家可归,成了漂泊的路人。 命运不让我遇到贤明的君主,我这布衣只能在洛阳的尘土中空自沾染。

注释:

字词注释:

  • 十五能行:指十五岁时就有能力远行。
  • 西入秦:指西行进入秦地,秦地即今陕西一带,古时为秦国之地。
  • 三十无家:指三十岁时没有固定的家。
  • 作路人:比喻漂泊无依。
  • 时命:指命运。
  • 明主:指贤明的君主。
  • 布衣:指平民百姓,这里指作者自己。
  • 空染洛阳尘:比喻在洛阳这样的繁华之地,却无所作为,只是白白沾染了尘土。

典故解析:

  • 无具体典故,但“布衣空染洛阳尘”可能暗指作者在洛阳这样的政治文化中心,却未能得到重用,感到无奈和失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綦毋潜,唐代诗人,生平资料较少,其诗多表现个人遭遇和对时世的感慨。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个人命运的无奈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作者三十岁时,感慨自己未能得到重用,漂泊无依,对命运的安排感到无奈和失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作者十五岁时的远行能力和三十岁时的无家可归,表达了作者对命运的无奈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诗中的“时命不将明主合”一句,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未能遇到贤明君主的遗憾,而“布衣空染洛阳尘”则进一步以洛阳的繁华与自己的无所作为形成鲜明对比,加深了诗的悲凉氛围。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一首典型的抒怀之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句“十五能行西入秦”,展现了作者年轻时的勇气和能力,西行进入秦地,意味着远大的志向和冒险的精神。
  • 第二句“三十无家作路人”,对比鲜明,三十岁时却无家可归,成了漂泊的路人,反映了作者中年时的困境和无奈。
  • 第三句“时命不将明主合”,直接抒发了对命运的无奈,未能遇到贤明的君主,感到遗憾和失望。
  • 第四句“布衣空染洛阳尘”,以洛阳的繁华与自己的无所作为形成对比,表达了在繁华之地却无所成就的悲凉。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十五岁与三十岁的对比,突出了作者命运的转变。
  • 象征:“布衣空染洛阳尘”中的“洛阳尘”象征着繁华与无为,加深了诗的意境。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个人命运的无奈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表达了作者在中年时对未能得到重用的遗憾和对命运的深刻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西入秦:象征着远大的志向和冒险的精神。
  • 无家作路人:象征着漂泊无依和人生的困境。
  • 布衣空染洛阳尘:象征着在繁华之地却无所成就的悲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十五能行西入秦”指的是什么? A. 作者十五岁时就能西行进入秦地 B. 作者十五岁时就能东行进入秦地 C. 作者十五岁时就能北行进入秦地 D. 作者十五岁时就能南行进入秦地

  2. 诗中“布衣空染洛阳尘”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洛阳繁华的向往 B. 对洛阳繁华的无奈 C. 对洛阳繁华的厌恶 D. 对洛阳繁华的喜爱

答案:1. A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送别》:同样表达了离别和对命运的感慨。
  • 杜甫的《登高》:表达了诗人对时世的感慨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送别》与綦毋潜的《早发上东门》都表达了离别和对命运的感慨,但王维的诗更多地表现了对友人的深情和对自然景物的描绘。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綦毋潜的全部诗作。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唐代文学的背景和特点。

相关查询

忆秦娥 莫愁湖 忆秦娥 忆秦娥·山鸡唱 忆秦娥 其一 湖楼和内 忆秦娥 白海棠 忆秦娥 其六 忆秦娥 忆秦娥 忆秦娥 其二 美人发 忆秦娥 和希孟张中丞韵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抢快 尢字旁的字 包含龛的词语有哪些 蛮触相争 乚字旁的字 包含菇的词语有哪些 厂字头的字 谋为不轨 招是生非 珉石 自字旁的字 污名 一指蔽目,不见泰山 凌夺 遵常守故 出乎其类,拔乎其萃 色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