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3:34:43
青玉案 其二 渡江有感
原文展示
片帆絓处芦花白。痛年少经兵革。庾信江陵归未得。教兵城下,高迁屯畔,一夜寒涛坼。东来西往看如织。问谁是当时客。睹此芒芒百思集。素车何在,乌鸢散尽,犹有人沾臆。
白话文翻译
诗中描绘了一幅芦花摇曳的渡江景象,诗人感慨自己年少时经历的战争与动荡,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与无奈。庾信在江陵的归途尚未实现,士兵们在城下驻扎,寒潮袭来,夜里波涛汹涌。人来人往的景象如同织锦,诗人不禁想问,那些当年的客人如今何在?望着这片辽阔的水面,百感交集。白车已无踪影,乌鸦也散去,唯有那一抹忧伤仍在心头萦绕。
注释
- 片帆:指小船或快帆,寓意轻便而迅速的过江方式。
- 絓:指停泊,系泊。
- 芦花:芦苇开花时的样子,象征着自然的宁静。
- 痛:表示深切的感受。
- 兵革:战争与动乱。
- 庾信:庾信是南朝著名诗人,曾在江陵任职。
- 高迁:指高高的迁移,可能指的是离开故乡。
- 寒涛:寒冷的波涛,象征着凶险与孤寂。
- 东来西往:形容人流如织,来往不绝。
- 素车:白色的马车,象征着离散与失落。
- 乌鸢:乌鸦,常象征着忧伤与别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毛奇龄(约1620-约1710),清代诗人,字子仪,号云溪,江苏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山水田园为题材,表达个人情感与对社会的思考。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战争频发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江边的景象,表达对往昔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感慨。
诗歌鉴赏
《青玉案 其二 渡江有感》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个人情感的诗作。开头“片帆絓处芦花白”以细腻的观察描绘渡江的画面,给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忧伤的感觉。接着,诗人回忆起自己年少时的经历,特别是战争带来的痛苦和动荡,表现出对和平年代的渴望与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庾信的提及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呼应,也映射出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思考。
全诗中,寒涛与芦花的对比、东来西往的繁忙与素车乌鸦的孤寂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情感的层次感。诗人在哀伤中看到了时代的变迁与生命的无常,最终引发了他对当年客人的追问,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时间面前的脆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片帆絓处芦花白:描述小舟停靠在芦苇旁,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痛年少经兵革:表现诗人对年轻时经历动乱的痛苦感受。
- 庾信江陵归未得:提及庾信,暗示诗人对归乡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
- 教兵城下:描绘士兵在城下驻扎的情景,象征着战争的阴影。
- 高迁屯畔,一夜寒涛坼:表达在寒潮中,诗人感受到的孤独与无助。
- 东来西往看如织:描绘繁忙的景象,流动的人群与悠闲的自然形成对比。
- 问谁是当时客:追问往昔的朋友,表达对人际关系的思索。
- 睹此芒芒百思集:看着眼前的景象,诗人思绪万千。
- 素车何在,乌鸢散尽:感叹失去的时光与身边的孤独,留给人无尽的惆怅。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 比喻:如“东来西往看如织”,形象地描绘了人流如织的场面。
- 对仗:如“素车何在,乌鸢散尽”,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芦花、寒涛、素车等意象,富有象征意义,承载着诗人的情感与思考。
主题思想
全诗表达了对故乡和往昔的深切怀念,以及在动荡历史中对个人命运的反思。通过自然与人事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与时间流逝的感慨,体现了对和平与安宁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片帆:象征着自由与流动,反映出诗人的心境。
- 芦花:代表自然的美好与静谧,形成对比。
- 寒涛:象征着内心的波澜与外界的动荡。
- 素车:象征着过去的繁华与如今的孤独。
- 乌鸦:常常与哀愁、别离相联系,深化了诗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庾信”是指哪个朝代的诗人?
-
“片帆絓处芦花白”中的“芦花”象征着什么?
- A. 战争
- B. 自然的宁静
- C. 个人的孤独
- D. 友谊
-
诗人对“当时客”的追问反映了什么情感?
- A. 对战争的厌倦
- B. 对人际关系的思索
- C. 对自然的赞美
- D. 对财富的渴望
答案
- B. 南朝
- B. 自然的宁静
- B. 对人际关系的思索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的经典之作,表现对故乡的思念。
- 《春望》:杜甫的诗作,反映了战争后的凄凉与对国破家亡的感慨。
诗词对比
- 《青玉案 其二 渡江有感》 vs. 《春望》: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过往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感慨,但前者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而后者则强调国家的动乱与个人的悲痛。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诗词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