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38: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38:20
为问三丞相,如何秉国钧。
那将最剧郡,付与苦慵人。
岂有吟诗客,堪为持节臣。
不才空饱暖,无惠及饥贫。
昨卧南城月,今行北境春。
铅刀磨欲尽,银印换何频。
杭老遮车辙,吴童扫路尘。
虚迎复虚送,惭见两州民。
我想问问三位丞相,你们如何治理国家的权柄。
为何把最重要的地方,交给那些懒惰的人。
难道有吟诗的书生,能成为持节的官员吗?
我无能为力,只是温饱,而无法惠及那些饥寒交迫的人。
昨夜我在南城看月亮,今天我又在北境感受春天。
铅刀快要磨损,银印又要换几次?
杭城的老人挡住了我的车辙,吴地的孩子扫去路上的尘土。
虚情假意的迎送,让我羞愧于两州的百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历任多地官职。他的诗歌以通俗易懂、关注民生著称,常常表达对社会不公的愤懑和对普通百姓的同情。
此诗写于白居易担任吴郡太守期间,表达了他对当时政治现状的不满和对百姓疾苦的关心。他对丞相们的治理方式提出质疑,强调自身的无能为力,表现出一种无奈和惭愧的情感。
这首诗通过质问丞相,反映了白居易对政治腐败与无能执政者的不满。诗人以“为问三丞相”开篇,直接向权臣发问,显示出对当权者治理能力的质疑。接着提到“剧郡”被“苦慵人”掌控,表明了对官员懒惰、不作为的指责。
诗中,“岂有吟诗客,堪为持节臣”一句,流露出诗人自谦的态度,认为自己只是个吟诗的文人,无法胜任重任,表达了对政治的无奈和对自身能力的自卑。诗的后半部分通过描写自己在南城和北境的行程,进一步表现出对民生困境的深切关怀。特别是“惭见两州民”一句,诗人自觉无能,愧对百姓,突出了诗的情感深度。
整首诗言辞恳切,情感真挚,既有对政治的批评,也展现了诗人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关怀。通过直接的问询和自省,白居易传达出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改革的渴望。
为问三丞相,如何秉国钧。
诗人开篇直接向三位丞相发问,强调对国家治理的关注。
那将最剧郡,付与苦慵人。
对于重要地区的治理者选择表示不满,指责他们任用懒惰无能之人。
岂有吟诗客,堪为持节臣。
自谦为一个吟诗的文人,指出自己不适合担任高官。
不才空饱暖,无惠及饥贫。
反映了自己的无能,无法帮助那些饥寒交迫的民众。
昨卧南城月,今行北境春。
描述自身的游历,表现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铅刀磨欲尽,银印换何频。
反映出诗人对权力和官印的厌倦和无奈。
杭老遮车辙,吴童扫路尘。
描绘与百姓的互动,表现出一种亲民的情感。
虚迎复虚送,惭见两州民。
表达了对虚情假意的迎送感到羞愧,强调对百姓的深切关怀。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当政者的无能和对民生困境的关注,表现出诗人对政治腐败的批判和对百姓疾苦的同情。他自谦无能,却又对社会有着深切的责任感,传达出一种渴望改变现状的情感。
诗中提到的“三丞相”指的是谁?
诗人对“苦慵人”的看法是?
白居易在诗中自称为“吟诗客”,表达了对自身的什么态度?
答案:
杜甫的《春望》同样关注社会民生,表达对国家动荡的忧虑;而李白的《将进酒》则更偏向于个人情怀的宣泄,两者在情感基调和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可以看作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