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临终诗

《临终诗》

时间: 2025-04-24 05:33:36

诗句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征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纷未已,诸君莫作等闲看。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05:33:36

原文展示: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征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纷未已,诸君莫作等闲看。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临终之际的感慨与忧虑。车马劳顿,未曾离开战场,面对即将来临的死亡,才真正明白生命的脆弱。三百年来,国家的沧桑与伤痛,八千里之外的百姓遭受苦难。秋风萧瑟中,孤独的臣子泪流满面,落日余晖下,战旗仍在鼓舞着将领。海外的混乱与纷争依旧没有停止,诸位朋友请不要对此掉以轻心。

注释:

  • 劳劳:形容忙碌、劳累。
  • 车马未离鞍:比喻尚未离开战场或某种责任。
  • 临事:面对事情、即将发生的事。
  • :这里指困难或死亡。
  • 伤国步:伤害国家的步伐,意指国家的衰败。
  • 吊民残:为受苦的百姓感到悲痛。
  • 秋风宝剑:秋风象征萧瑟、冷清,宝剑象征将领的悲壮。
  • 孤臣泪:孤独的臣子因国破而悲泣。
  • 落日征旗:落日时仍然在战斗的战旗,象征坚持与不屈。
  • 尘氛:指战乱带来的混乱和尘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鸿章(1823-1901),字秉衡,号少荃,晚号香涛,清末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他是洋务运动的主要推动者之一,致力于中国的现代化和改革。

创作背景: 《临终诗》作于李鸿章临终前,表达了他对国家未来的忧虑与对百姓苦难的深切关怀。诗中流露出他对国家命运的沉重思考,反映出清末动荡的社会环境和他个人的历史责任感。

诗歌鉴赏:

李鸿章的《临终诗》充满了悲壮的情感与深刻的思考,体现了他作为一位政治家对国家和人民深切的关怀。诗的开头便以“劳劳车马未离鞍”引入,展示出一种未曾离去的责任感,暗示着他虽已临终,但内心仍然挂念着国家的未来。接下来提到“三百年来伤国步”,不仅是对个人经历的回顾,更是对国家历史的沉重反思,展现出他对国家衰败的痛心。

诗中“秋风宝剑孤臣泪”的意象极为动人,秋风象征着孤寂与哀伤,而“孤臣泪”则表达了他作为臣子的无奈与悲伤。最后两句“海外尘氛纷未已,诸君莫作等闲看”更是激励后人要警惕国家的危机,不可掉以轻心,传达出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整首诗风格凝练,情感真挚,既有个人的悲剧色彩,又反映了历史的深邃。李鸿章以其独特的视角,为后人留下了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未来的警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劳劳车马未离鞍:表达了诗人尚未脱离战场,心中仍有责任与牵挂。
  2. 临事方知一死难:面对即将来临的死亡,才意识到生命的脆弱与不易。
  3. 三百年来伤国步:历史的沧桑,国家的衰败,深感痛心。
  4. 八千里外吊民残:远方百姓的苦难,内心的悲痛。
  5. 秋风宝剑孤臣泪:秋风萧瑟,孤独的将臣因国家而泪流。
  6. 落日征旗大将坛:落日余晖下,战旗依然在鼓舞,将领们依旧奋战。
  7. 海外尘氛纷未已:海外的动乱与纷争依旧没有停止。
  8. 诸君莫作等闲看:呼吁大家警惕,不要对此掉以轻心。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秋风宝剑”将自然景象与人类情感相结合,增强了诗意。
  • 对仗:整首诗对仗工整,增强了音韵美。
  • 夸张:如“三百年来伤国步”夸大历史的伤痛,以强调历史的沉重。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深刻的历史感与个人的责任感为主线,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对百姓苦难的关切,激励后人要警惕时局变化,承担起历史的责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车马:象征着战争与责任。
  2. 秋风:象征孤独、悲凉。
  3. 宝剑:象征将领的勇气与牺牲。
  4. 征旗:象征战斗与坚持。

这些意象在诗中交织,构成了复杂的情感网络,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挣扎与对国家的深切关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临终诗》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李鸿章
    • C. 杜甫
    • D. 白居易
  2. 诗中“秋风宝剑”中的“秋风”象征什么?

    • A. 暖暖春风
    • B. 生命的希望
    • C. 孤独与悲凉
    • D. 胜利的欢愉
  3. 诗中提到的“三百年来伤国步”主要指的是?

    • A. 个人的经历
    • B. 国家历史的沧桑
    • C. 诗人的诗歌创作
    • D. 乡土的变迁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心与忧虑。
  •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反映历史沧桑与个人责任感。

诗词对比: 李鸿章的《临终诗》与杜甫的《春望》在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上有相似之处,两者都以个人情感反映出对国家的忧虑,但李鸿章的诗更强调对未来的警惕,而杜甫则更多描绘当下的苦难。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李鸿章传记》
  • 《古诗词鉴赏指南》

相关查询

次友人示诗集 和丰城邹端简韵就送其归 题蜀江观 感山十咏·松关 赠丹客邹道士 丙辰冬和乐魁声道四诗 用栾魁声道寄李后林韵寄声道 送童子敬赴省 次杨监簿上陈守赈灾韵 登四圣观月桂亭有感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惠政 箭穿雁口 包含迷的成语 依头顺脑 舌字旁的字 包含请的成语 包含藄的词语有哪些 抵掌谈兵 瓦字旁的字 耳刀旁的字 合眼摸象 長字旁的字 实録 以铢程镒 坐失事机 包含挥的词语有哪些 音字旁的字 奇花异卉 第四个字是事的成语大全_含事字的四字成语解析 阿井胶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