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4:50: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4:50:09
传经台
苏辙
轮扁不能令子巧,
老聃虽智若为传。
遗经尚在台如故,
弟子今无似喜贤。
传经的台上,轮扁的技艺并不能使儿子变得灵巧;老聃虽然有智慧,却为何要传授?古老的经典依然在传经台上如故,而如今的弟子却没有像我一样喜爱贤良。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苏辙,字子瞻,号晦庵,宋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弟弟。他以诗、文、词、赋俱佳而闻名,擅长理学,倡导理智与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诗作成于宋代,正值士人对于传统文化和经典的重新审视时期。古代的传承与教育观念在此时受到挑战,苏辙以此诗表达对古代智慧传承的思考。
《传经台》通过对比古代技艺与智慧的传承,表达了诗人对教育和传承的深刻思考。诗的前两句提到轮扁和老子,前者代表了技艺,后者则象征了智慧。诗人在这里暗示,即使技艺高超,但并不能保证后代的继承。这一观点引出了对传统教育方式的反思,传承并不仅仅依靠技巧的传递,更需要适应时代的变化和人的内心需求。
在后两句中,诗人提到古老的经典依然存在,但弟子们对贤良的追求似乎减弱了,这反映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忧虑。苏辙在这首诗中,既有对古代智慧的敬仰,也流露出对现代教育状况的不满,表现出他对文化传承的关切。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知识与技艺的传承问题,表达了对传统教育方式的反思。苏辙在诗中提醒我们,传承不仅关乎技巧的传递,更涉及内心的认同与追求。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轮扁在诗中象征什么?
A. 智慧
B. 技艺
C. 道德
答案:B
老聃为何不传授智慧?
A. 因为他不在
B. 因为智慧难以传递
C. 因为他认为传授无用
答案:B
诗中提到的“弟子”指的是?
A. 学者
B. 学生
C. 追求贤良之士
答案:C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在王之涣的《登高》中,诗人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了个人的情感,而苏辙的《传经台》则关注于文化和教育的传承。这两首诗虽然主题不同,但都体现了作者对时代和文化的深刻思考。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