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0:33: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0:33:00
贤哉先处士,天书召不起。
云夫嗣孤风,复为隐君子。
有石砺其齿,有泉洗其耳。
下瞰红尘路,荣利无穷已。
孜孜朝市人,同在风波里。
大为高士笑,誓不拾青紫。
我亦宠辱流,所幸无愠喜。
进者道之行,退者道之止。
矧今领方面,岂称长城倚。
来访卧云人,而请益诸己。
得无长者言,佩之玉非美。
贤哉那位隐士,天命召唤他也无法应命。
那云中的人继承了孤独的风,依旧是个隐士。
有石头磨砺他的牙齿,有泉水洗净他的耳朵。
俯视红尘的道路,荣华富贵无穷无尽。
那些忙碌于市集的人,同样处于风波之中。
大多数高士都在嘲笑,发誓不去追求权贵。
我也是随波逐流,所幸没有太多怨恨与喜悦。
前进者在追求理想,退却者在守住本分。
何况如今我身居要职,怎能称得上是长城的依靠。
我来拜访这位隐居在云中的人,请求他给我一些教诲。
难道没有长者的教诲,佩戴的玉石也不算美丽。
作者介绍: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他以其深厚的学识和高尚的品德,成为当时社会的楷模。其作品多描写志向与理想,倡导忠诚与仁义。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宋代,时代背景下,社会动荡与权力斗争频繁,范仲淹通过诗表达对隐士的敬仰,渴望超脱于世俗纷扰的情感,体现了他的理想追求。
这首诗展现了范仲淹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与尊重,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世俗权利的反思。诗的开头以“贤哉先处士”引出主题,表现对隐士的高度赞誉。接着,通过对隐士生活的描绘,展现出隐士与世俗之间的对比,强调隐士的孤独与高尚。在“孜孜朝市人,同在风波里”中,范仲淹揭示了世俗生活的纷扰,以及人们在物质追求中的迷失。最后,诗人以自谦的态度,表达了自己对权力的淡泊和对理想的追求,净化了个人的情感。
整首诗通过对话式的结构,展现了诗人与隐士之间的心灵交流,体现了诗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与空灵生活的向往。诗中的意象如“云夫”“石砺”“泉洗”都增添了隐士生活的清新与淡雅,形成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令人向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权利的反思,强调了个人理想与内心平和的重要性,通过对隐士的赞美,体现了诗人对高尚人格的追求。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青紫”象征什么?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云夫嗣孤风”中的“孤风”指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对比范仲淹的《访陕郊魏疏处士》和王维的《山中问答》,两者都体现了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但范仲淹更关注内心的平和与对世俗的反思,而王维则更侧重于自然景色的描绘及其对人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