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3:13: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3:13:33
次韵子瞻独觉
作者: 苏辙 〔宋代〕
咄咄书空中有怪,
内热搜膏发痈疥。
羹藜饭芋如固然,
饱食安眠真一快。
午鸡鸣屋呼不起,
欠伸吉贝重衾里。
此身南北付天工,
竹杖芒鞋即行李。
夜长却对一灯明,
上池溢流微有声。
幻中非幻人不见,
本来日月无阴晴。
在空荡荡的书房中,发出奇怪的声音,
内心烦躁,寻求安慰却只得病痛。
吃着简单的藜麦和芋头,虽然如此,
吃饱喝足,安然入睡真是快事。
午鸡在屋檐下鸣叫,叫我不起床,
我懒懒地伸个懒腰,躺在厚被子里。
此身南北的旅途交给了天命,
手中只有竹杖和芒鞋作为行李。
漫漫长夜只对着一盏灯光,
池水轻轻流淌,隐约有声。
梦中虚幻非虚幻,无法见到他人,
其实日月本无阴晴之分。
作者介绍:
苏辙(1039-1112),字子瞻,号腹笥,宋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苏轼之弟。苏辙以诗、文、词、赋等各类文学作品而闻名,尤其擅长诗词,风格清新洒脱。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苏辙在政治上遭遇挫折、心境浮躁之时,表达了他对生活的反思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诗中流露出的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当时士人的心态与追求。
《次韵子瞻独觉》是一首充满哲思的诗作,苏辙通过生活的细节描写,透视了人生的困惑与安宁的追求。诗的前半部分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在内心的烦躁与外界环境的单调。尤其是“午鸡鸣屋呼不起,欠伸吉贝重衾里”一句,描绘了他在午后的懒散状态,体现了一种对现实的无奈与接受。
而后半部分则逐渐转向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此身南北付天工”,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奈和随遇而安的态度。最后两句“幻中非幻人不见,本来日月无阴晴”,则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反思,揭示了作者对生死、阴晴变化的超然态度,仿佛在告诉我们,所有的烦恼与苦恼其实都是幻影,真正的安宁在于心境的平和。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诗中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和意境,比如“夜长却对一灯明”,通过灯光的描绘,暗示了孤独与思考。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探讨生活的本质以及对内心平静的追求。通过对日常琐事的描绘,反映出诗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入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简单食物有哪些?
A. 羹、米饭
B. 鱼、肉
C. 蔬菜、面条
苏辙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生活态度?
A. 忧虑重重
B. 随遇而安
C. 追求奢华
诗中提到的“夜长却对一灯明”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幸福
B. 孤独
C. 忧伤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苏辙的《次韵子瞻独觉》与李白的《月下独酌》均表现了对孤独的思考,但苏辙更注重内心的宁静与生活的简朴,而李白则在孤独中寻求酒的寄托与情感的宣泄。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