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18:14: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8:14:51
滁民带楚俗,下俚同巴音。
岁稔又时安,春来恣歌吟。
接臂转若环,聚首丛如林。
男女互相调,其词非奔淫。
修教不易俗,吾亦弗之禁。
夜阑尚未阕,其乐何愔愔。
用此散楚兵,子房谋计深。
乃知国家事,成败因人心。
滁州的人民带着楚地的风俗,乡邻之间的歌声如同巴地的音调。
丰收的年头又逢安宁的时节,春天来临时大家尽情歌唱。
手臂相接转动如环,聚在一起像森林一样。
男女互相调情,其内容并非放荡淫乱。
修身齐家不易改变风俗,我也不加以禁止。
夜深时分歌声尚未停歇,其乐何等安宁啊。
用这些歌声来驱散楚国的军队,子房的计谋实在深远。
由此可知国家大事,成败全在于人心。
作者介绍:王禹偁(1049年-1116年),字宗道,号静庵,宋代著名诗人、文学家。他在诗歌创作上继承了唐诗的传统,风格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王禹偁在滁州任职期间,正值民众歌唱风盛的春季,表达了对民间风俗的思考及对国家安宁的期待。
《唱山歌》是一首生动的描绘了民间歌唱活动的诗作。诗中通过描绘滁州人民的歌声和春天的气息,展现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间文化。诗人以“接臂转若环,聚首丛如林”的生动比喻,形象地描绘了人们聚集在一起欢快歌唱的场景,表现出一种和谐与欢乐的氛围。男女之间的调情并不是放纵,而是一种自然的交流,体现了人性中纯朴的一面。
诗的最后两句引入了政治的思考,通过歌声的欢快与国家的安危联系起来,显示了诗人对于民心的重视。诗中不仅有对民间文化的赞美,还有对国家大事的深刻洞察,反映出王禹偁既是一个热爱生活的诗人,又是一个关心国家命运的智者。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民间歌唱的欢乐场景,表达了对地方文化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安宁和民心的深刻思考。歌唱不仅是一种娱乐,更是一种维系社会和谐的重要方式。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唱山歌》中的“滁民”指的是哪个地区的人民?
诗中提到“男女互相调,其词非奔淫”,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诗中提到“子房谋计深”,子房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王禹偁的《唱山歌》与李白的《将进酒》同样描绘了欢乐的场景,但王禹偁更侧重于民间风俗与政治思考,而李白则表现出豪放与对人生的豁达态度。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社会观与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