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38: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38:18
援琴起何调,幽兰与白雪。
丝管韵未成,莫使弦响绝。
弹起琴来是什么曲调呢?
那幽兰和白雪的清香。
乐器的旋律尚未完成,
不要让琴弦的声音停绝。
鹿悆(约公元5世纪)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位诗人,生活在北朝,常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见长。他的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讽真定公诗》是鹿悆为讽刺当时的真定公而作。真定公在当时并不被人看好,鹿悆通过诗歌表达对其的不满与讽刺,展现出他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对理想的追求。
这首诗以“琴”为核心意象,寓意深刻。诗人在开头提出“援琴起何调”,设问的方式引起读者的思考,仿佛在追问音乐的来源与本质。随后提到“幽兰与白雪”,这种对比不仅仅是对美的描绘,更是对清雅与纯净的向往。这里的“幽兰”象征着高洁的情操,而“白雪”则代表了纯粹的品德。
接着,诗人又提到“丝管韵未成”,显示出音乐创作过程中的艰辛与不易。最后一句“莫使弦响绝”更是以一种迫切的感情告诫人们,要珍惜音乐的美好,不要让美好的事物消失。这种情感的表达也为整首诗增添了一层紧迫感,仿佛在提醒读者珍视生活中的美好。
整首诗通过清新的意象和深厚的情感,引导读者思考音乐与人生的关系,表现出诗人对理想与真实之间的矛盾的深刻理解。
整首诗通过对琴音的追寻与对美好事物的珍惜,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展现了对音乐与美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忧虑。
诗中“援琴起何调”表达了什么情感?
“幽兰与白雪”中的“幽兰”象征什么?
诗中“莫使弦响绝”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与李白的《月下独酌》相比,鹿悆的《讽真定公诗二首》同样表现了对孤独的感慨,但鹿悆更多地聚焦于社会现象的反思与音乐的美感,而李白则更强调个人情感的表达与自然的交融。两者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但表现手法和侧重点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