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34: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34:57
峄山万丈树,雕镂作琵琶。
由此材高远,弦响蔼中华。
这首诗描绘了峄山上的高大树木,如同雕刻精美的琵琶一般。正是这些优质的材料,才使得琴弦能够发出响亮而悠扬的声音,传承着中华文化的深厚与美好。
鹿悆(约公元5世纪),南北朝时期的一位诗人,活跃于南朝时期,以其独特的诗风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而闻名。其作品常包含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及对自然景观的描写。
本诗创作于南北朝时期,正值社会动荡和文化交融的时代,诗人通过对峄山树木和琵琶的描写,表达了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对自然的礼赞。
这首诗通过简洁而深刻的意象,展示了自然与文化的和谐联系。开头两句“峄山万丈树,雕镂作琵琶”以形象的比喻,生动地描绘了峄山的高大树木,赋予它们艺术的特质。树木不仅是自然的产物,还是人类文化创作的源泉,象征着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接下来的“由此材高远,弦响蔼中华”进一步深化了诗歌的主题,强调了材料的珍贵和音乐的传播。诗人通过琵琶的弦音,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韵味,展示了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整首诗语言凝练,意象丰富,充分表达了自然之美与人文精神的统一,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和文化的深切思考与热爱。
整首诗通过对峄山树木和琵琶的描绘,表达了自然与文化的密切关系,表现了诗人对中华文化的自豪与热爱。
诗中提到的“琵琶”象征什么?
A. 自然
B. 音乐与艺术
C. 战争
“峄山万丈树”中“万丈”指的是:
A. 低矮
B. 高大
C. 平坦
诗人通过树木和琵琶的比喻,想表达什么?
A. 社会动荡
B. 自然与文化的和谐
C. 个人的悲伤